《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08 09:43:03

《历史上的今天》4月5日

1916年4月5日 岭南诗人黄节清明谒袁崇焕墓赋诗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字元素,明万历年间进士,旧称广东东莞人。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读书应举的同时亦爱好军事。袁家世代务农,袁崇焕之父袁子鹏则到广西平南白马圩开店经商,做木材生意,袁崇焕也在那里长大。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题字

袁崇焕从小喜欢军事,“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 又热爱旅游,自诩“生平有山水之癖”,在出仕前“足迹几遍宇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起家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参加大计之际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前线,由山海监军累迁宁前兵备道,任上辅佐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阻挡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攻势,取得宁远大捷,因功擢为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取得宁锦大捷,不久即因同后金议和等行为受到非议而辞职,翌年被崇祯帝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袁崇焕复出后,誓言“五年复辽”,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抚西虏(蒙古)以制东夷(后金)”,并处死了东江总兵毛文龙。

袁崇焕因抗击后金有功,官至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后金兵越长城陷遵化,兵锋西犯,京师告急。袁崇焕迅即引兵入都,护卫京师。后金施反间计,崇祯帝不察,将袁崇焕处死。后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旧义园内。

袁崇焕恪守“不爱钱、不惜死”之训,一直为官清廉。 他自称从出任邵武知县到宁前道的四年间“未尝余一钱”。 而且他的清廉也得到时人的肯定,如崇祯元年(1628年)平台召对时,阁臣称赞他在邵武知县任上“不要一钱”。 时任兵部左侍郎吕纯如也知道袁崇焕“不怕死、不爱钱”。 曾经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钱嘉征则说“袁崇焕自握兵以来,第宅萧然,衣食如故,犹更加意寒生,恩施井邑,恤贫扶弱,所在有声”。 在晚明“何官非爱钱之人” [的官场风气下,袁崇焕的清廉显得难能可贵。袁崇焕死后查抄家产,其本人在北京和宁远的所有财产(不含御赐物、勘和、佛经)变卖后仅折合白银1103两8钱5分。

据说袁崇焕被凌迟前曾写下一首绝命诗(临刑口占),内容是: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称帝。社会“名流”梁士诒、张伯桢等人公然捏造史实,谓袁崇焕为袁世凯的先祖,其用意是“一可掩饰项城(袁世凯)不忠之名,一可杜塞革党排满之口“。对此,袁世凯竞表示欣然接受,并为广东东莞县袁崇焕庙亲题“正气长存”四字横额,派专人前往致祭,一时甚嚣尘上。

1916年4月5日(清明节) ,滞留京师的岭南诗人黄节有感于此,遂到袁崇焕墓瞻拜,并留长诗《清明谒袁督师墓》 。黄节在诗中斥责那些无耻之流,指出他们的举动无异于用小竹敲击大钟那样,是徒劳的: "我来墓祭辄三叹,瞻徊惟敬堂前松,谁令丹垩蚀风雨,乃请庙飨为迎逢。…时流无耻可足道,于公不啻莛撞钟!”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