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与美国对华“产能过剩焦虑”

思考卢师傅 2024-05-24 08:52:02

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再次谈起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的言论,反被主持人质疑美国政府同样在这些领域提供了巨额补贴。

在我看来,美国对华“产能过剩”焦虑、逆全球化、特朗普现象等政治事件都是有联系的,必须将这些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要论“产能过剩”焦虑,七十多年前的纳粹德国最有发言权,只不过对象是美国人自己。在美国正式下场二战之前,欧洲战场上的苏联、英国被德国压得喘不过气来。英国人蜷缩在英伦三岛瑟瑟发抖,苏联大片国土丢失,甚至将囚犯都动员上了战场,后方工厂让女工来填补。

而当日本人这个二货在珍珠港犯浑后,德日法西斯这两个满脑子武士文化的军国主义国家马上领教到了美国“产能武器”的恐怖。当德国人还在精打细算进行总体战时,美国作为“盟国兵工厂”,产能不仅有能力援助盟友武器,还可以满足盟友的后勤。被美国大兵极度嫌弃的午餐肉,在被战火折磨得几乎油枯灯尽的欧洲视为不可多得的美味。连赫鲁晓夫都不得不承认:“要是没有美国人的午餐肉,我都不知道拿什么来喂饱红军士兵”。

那个时候登陆欧洲大陆的美国大兵简直就是一群阔少,不仅吃得顶饱,口袋里有大把的美元,后勤还海量供应欧洲几乎称得上奢侈的零食:巧克力、可克可乐,甚至很多欧洲女孩仅仅为了吃饱而与美国大兵春宵一刻。

至于那个在亚洲只会欺负农业国的日本,当他们的士兵在太平洋的岛屿被封锁,饿到同伴相食时,对面的美国士兵可以吃到新鲜制作的奶油冰淇淋。

那个时代美国人碾压式的产能,不仅是其综合国力的像征,更是美式意识形态自信的基石。这种自信在二战之后不断膨胀,并在“冷战”胜利之后达到顶峰。美国人认为对苏联的胜利标志着自己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并主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秩序。反映在经济上,就是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倡导全球贸易和投资,减少关税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很多大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把很多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短期内来看这种做法似乎帮助美国企业节省了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对美国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国蓝领产业工人的失落。大量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造成了他们的失业,生产线、工厂的关停意味着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不复存在。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心脏地带的中西部和五大湖区成了大片大片的铁锈带,工作的丢失不仅是赖以谋生的饭碗的丢失,还带来了人格上的侮辱。

由于失业带来的压抑心理而产生反全球化的民粹情绪,这些蓝领白人工人被美国主流媒体讥讽为粗鲁、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红脖子”。然而这是这些在主流媒体把持下失语的“群体”,将特朗普推上了总统的宝座。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唤起了他们身为产业工人的豪情岁月,让产业链回流的逆全球化主张更是精准抓住了他们的心理,让红脖子成为自己最狂热的支持者。

产业链转移也使美国失去了对许多关键环节的质量的把控,更深远的影响是美国工程师文化的丧失。为了极致追求利润、赚快钱,美国人越来越热衷于搞金融,而对需要严谨学习理工科、打磨细节的工程师文化嗤之以鼻,那种认真学习数理化、严谨操作的理工男被讽刺为无趣的“书呆子”,反倒是那些夸夸其谈、只会做PPT的口嗨哥被美式主流文化认为是精英人士。

美国本质上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在二战期间的厚积薄发是缘于对于欧洲旧大陆精英的吸收。二战之后由于欧洲大陆局势的稳定,美国对欧洲人才的虹吸作用减弱,有工程师文化传统的德国、俄国移民大大减少。同时本国对蓝领工人的污名化和缺乏工程师文化传统导致美国制造产能衰减、质量下降,而这些年涌入美国的印度移民普遍是只会高谈阔论、热衷于搞办公室小团体,真要潜下心来搞一点实际的成果时,一个比一个拖延。

曾经是美国制造业骄傲的波音公司就是被印度帮搞垮的。波音公司生产线曾被爆出工人在工作时抽大麻的新闻,考虑到公司管理层一堆印度人,这种闲散作派马上就可以理解了,难怪波音公司的飞机这几年老出事故。

所以,最坚固的堡垒是从内部开始崩溃的,一旦内部出现管理上的疏忽、变质,再强大的力量都有可能名存实亡。

0 阅读:0

思考卢师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