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郑州大学学子商丘开展社会实践见闻

郑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走访社区居民。周芮宇摄
早春二月,豫东平原仍透着寒意,商丘市示范区民欣街道办事处许楼社区却热闹非凡。
一群身着天蓝色马甲的年轻人穿梭在街巷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调研数据,手机镜头对准村民的笑脸拍摄记录着……这是郑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8名学子,正以脚步丈量社会,用青春对话时代。
融入社区“解剖”乡村新变
“大娘,咱社区的自来水用着方便吗?”“村里的‘孝善食堂’饭菜合口味不?”2月14日一早,许楼社区的村民家门口,实践队员何欣怡蹲在板凳旁,一边帮老人择菜,一边拉家常。
短短两年间,这个曾经“雨天一脚泥”的村庄已焕然一新:硬化路通到每户门前,自来水汩汩流入灶台,村头红砖灰瓦的“孝善大食堂”里,20多位老人正捧着热腾腾的面条边吃边聊天。
实践不走过场,青春自有担当。在曹吴庄村卫生室,队员范正毅举着手机,记录驻村医生为村民测量血压的场景。“卫生室能处理常见病,还有远程会诊系统!”她兴奋地向网友介绍。而更令团队惊喜的,是村民王大姐家堆成小山的红薯粉条——“咱村的‘网红’特产,直播间一天能卖300斤!”队员们当即架起补光灯,与村民共同策划起“土特产节”直播脚本,大学生的新点子让老乡们直竖大拇指。

队员们在归德府文庙参观历史图片资料展。王艺霏摄
当“五四”精神撞上千年文脉
“百年前,青年为救国振臂高呼;百年后,我们要为文化传承蹚出新路!”2月15日上午,归德府文庙的苍柏下,队员银了手持五四运动历史展板,向围坐的村民讲述精神传承。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庙飞檐斗拱间,青春宣讲声与古建风铃共鸣。
走进商丘博物馆非遗展厅,汴绣传承人手中的银针勾起队员王艺霏的灵感:“如果把非遗技艺融入普法宣传,用刺绣表现民法典案例……”讨论声未落,队员们已围住传承人讨教针法。
古老技艺与青春创意的碰撞,让商丘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连连感慨:“这些孩子眼里有光,手里有招!”

郑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商丘古城外合影。
青春答卷写在振兴路上
两天的实践,浓缩成20页调研报告、5场直播、3条短视频和无数个带着青春活力的思路。离村时,曹吴庄村干部拉着队员们的手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点子,更是年轻人对乡村的那股热乎劲儿!”
返程大巴上,郑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仍在热火朝天讨论:如何搭建高校与乡村的电商培训平台?怎样设计非遗普法文创产品?队长周芮宇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从课堂到田野,方知‘担当’二字重千钧。乡村振兴的考卷,我们注定是‘答题人’。”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