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对华加征145%的关税,可谓是特朗普“回锅当总统”的最大动作之一。
特朗普试图用高税率震慑中国制造,打出“振兴美国制造”的旗号。
但谁也没料到,加税政策才刚宣布,美国海关系统就应声“宕机”了。


据悉由于报关系统无法正常处理激增的商品数据。
美方只能允许提交放行单、不缴关税即可通关。
因此在这一天内,就有高达30多亿美元的货物进入到美国。
而美国海关给出的解决方案堪称荒谬:这些货物可以在进入美国10天内补缴关税。

有业内人士私下表示,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从未发生过。
特朗普口中的“关税每天带来20亿美元收益”,在现实面前变成了“泡影”。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崩溃,更像是一次对美方执行力的当头棒喝。

美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但这次海关系统崩溃却无情揭露了一个现实: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举得太快,但支撑这根“大棒”的制度和技术却跟不上节奏。

根据公开数据,美国海关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老旧。
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其原始设计仅能支撑2000年代初的贸易量。
如今20多年过去,美国的进口量每年已经上涨到了3万亿美元以上,上涨了2倍之多。
而特朗普政府还在不断追加关税类别、加密进口追踪流程,使得本就不堪重负的系统雪上加霜。

而这场崩溃正发生在宣布对华加税145%的第二天,完全暴露了美方“想管住全球,却连自家门口都守不住”的尴尬。
加上过去半年间,美国关税政策频繁调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不稳定性。
从2024年11月特朗普宣布就职后的首批贸易声明,到2025年4月突然宣布的145%中国关税。
这种“跳跃式”的关税调整对海关执行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对于美国海关而言,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意味着需要:
更新电子申报系统、重新培训人员、修改清关流程和调整风险评估标准。
特别是对原产地认证的要求。
由于中国商品税率高达145%,海关必须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对产品来源的识别能力。

这种政策反复还导致进口商无法进行长期规划,美国海关经纪与货代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约84%的进口商表示已经放弃了季度和年度进口计划,转而采用“短平快”的进口策略,试图在政策窗口期内完成清关。

而且就在系统崩溃前不久,马斯克主导的“联邦效率改革”裁撤了数千名政府岗位,其中就包括大批海关数据分析员、原产地核查员。
按照美国政府智库评估,如果要完整执行新增关税政策,美国海关至少需要增员1.2万人,但现实却是“反向瘦身”。

纽约大学的报告显示,目前美国每一名海关官员要处理的货物比三年前增加了4倍,而系统负荷接近150%常态极限,出错几乎成了必然。

特朗普本想通过加征145%关税“封锁”中国商品入美的通道,
却没想到亲手打开了另一道门:让全球供应链绕过美国“另起炉灶”。
此前已经有多家跨国企业加速将部分运输路线调整至“第三国中转模式”。

例如墨西哥已替代美国,成为多个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的区域跳板;
而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也迅速承接部分电子零部件与纺织品中转功能。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沃尔玛,该企业近期将大量亚洲产品转运至墨西哥港口。
再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低税渠道进入美国。

美国的一些盟友们也开始想应对之策。
比如欧盟虽然暂停了对美的关税反制,但是各成员国在自己国内找寻找应对之策。
西班牙已经宣布了超过百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计划,就是为了应对美国的关税大棒。

临近美国的加拿大这次表现的态度也很强硬。
对美国增加关税之外,还鼓励本国消费者买国货;
同时帮助本国的出口企业去开展新的市场,减少在美国的投资等等。

另外就是各国开始寻求“去美国化”,因为美国的政策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太具有风险性了。
比如日本的汽车行业,每年往美国出口大量的汽车。
但是美国的加税让日本很不好受,因此日本车企正在想办法,避免这一风险。

而印度也找上了英国,想要通过再次谈判,敲定两国之间的自贸协定;
并且希望在今年内,实现和欧盟的自贸协定。
特朗普原意是“卡住中国”,结果却变成推着全世界寻求替代美国路径。
这种“拔刀自宫”式的策略,正在将美国推向自我孤立的边缘。

与美方“喊口号加税却系统崩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近年来默默推进的贸易数字化和系统升级。
早在2021年,中方便启动了“智慧口岸”计划。

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海关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
智慧口岸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识别系统。

该系统能够自动分析进出口商品的货物属性、原产地信息以及关税适用情况,
将识别准确率从原来的85%提升至98.7%。
到2025年,普通口岸设施设备和信息化短板基本补齐。
例如深圳、青岛、广州等地的海关系统,
可在1.2秒内识别进口商品种类与原产地,误差率低于0.3%。

在广西的友谊关口岸早在2022年,就开始接入智慧平台。
大大提高了口岸的通关效率,过岸的手续简单化,速度提升。

一辆从越南满载水果的货运车,花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能实现通关。
这使得口岸的通关车辆数量大幅度增加,也让运输司机增加了运输次数。
反观特朗普加税后,货物识别时间平均延长了三倍以上。

美国政府政策“喊得响”,系统却“撑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而中国则靠长期制度性布局与技术升级,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没有花哨的喊话,靠的是稳定、执行力与全球合作能力。
真正决定国家竞争力的,不是嘴上的“强硬”,而是背后的底气。

新浪财经,2025-04-12,《美国海关:关税申报系统出现故障》

海关总署,2024-09-22,《关于智慧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客户端,2025-04-09,《新闻调查|“去美国风险”,多国采取防范反制措施》

北青网2025-04-09《智慧口岸助力中越跨境贸易“不打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