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美方习惯以加税、极限施压作为逼迫谈判的筹码。
而中方则保持克制,并在有限范围内对等反制。
然而最新一轮的交锋,中国打出“三招”之后,明确表示将不再继续回应美方的“关税游戏”。
中方打完三招就停手,是看准了什么?而特朗普又真的还有牌可打吗?

如果将此次贸易战比喻为一场“有限制的擂台赛”,那么中方显然选择了精准出击、收手及时的战术。
回顾近几周中美之间的关税交锋,特朗普上台后迅速兑现竞选承诺,以国家安全为由,启动了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

今年2月他首先对中国实施了10%的基础关税,然后是3月增加到20%,到4月初宣布的额外34%,到现如今将对华关税总计提高到145%以上。
这些关税导致全球贸易格局急剧转变,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平均有效关税率上升至11.5%,创下194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明显是把加税当做工具,真正的目的还是希望以此使中国回到谈判桌。
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特朗普的关税已促使50多个国家主动联系美国谈判贸易协议,但他拒绝提供具体时间表。

然而和其他坐会谈判桌的国家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妥协。在特朗普宣布54%关税后,中方迅速实施了同等水平的反制措施。
特朗普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决心,他在4月7日仍然威胁要进一步加征关税,但中方不为所动,拿出的不仅仅是关税反制,更是打出了组合拳:反制重创美国大豆出口;对高科技领域设限;强化对稀土金属出口的审批制度。

就在外界普遍预期第四轮即将展开时,中方将对美第三次加税,再加至125%,但是同时也声明:“中方不会再参与美方的关税游戏”,但若美方持续实质性损害中方利益,将会坚决反制。
这番话背后,透露的是清晰的战略判断,中方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不再陪美国玩“数字加税”的游戏了。

自上任以来,特朗普就钟情于将“关税”视为谈判桌上的王牌。
从钢铝税到对华科技打压,他始终坚持用“极限施压”方式对待中国,企图在短时间内达成自己定义的“公平交易”。但在此次博弈中,这一老招数却逐渐失去了威慑力。

特朗普急于展示强硬姿态的做法,实际上错过了与中国进行有效谈判的最佳时机。
在宣布大规模关税之前,如果美方能够认真评估全球贸易体系的复杂性并以平等姿态与中国展开谈判,双方本可以避免现在的僵局。
就在4月初,美股曾短暂出现反弹,但随着中方宣布“打完三招就收手”,市场情绪再度转向担忧。

因此美国国内并非铁板一块,尤其在农业州与制造业重镇,反对声音越来越高。美国农业联合会警告称,若中国不再采购美国产品,仅大豆产业一年将损失超过70亿美元。
就在特朗普咬牙加税的同时,世界其他经济体却开始围绕中国“再聚合”。因为全球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依存、动态调整的体系,一旦中美贸易链断裂,影响将快速外溢。

虽然早期美国曾试图重构全球产业链布局,通过产业迁移策略将制造业重心从中国,向东南亚及南亚地区转移,重点扶持越南、印尼和印度等新兴制造基地的发展。
然而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数据显示,这些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劳动效率低、政治不稳定等问题,导致“替代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苹果虽然设厂越南,但其供应链依旧严重依赖中国的精密制造和物流系统,难以脱钩。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特斯拉、戴尔、辉瑞等跨国企业中。
中国显然已未雨绸缪,已由“外循环为主”转为“内外双循环”,加快技术自主突破,并逐步替代美系供应链的核心部分。

在新能源、高端制造、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通过投资引导、科研突破与产业聚合,构建起更具抗压能力的产业纵深。
例如中芯国际正快速填补芯片自研空白,华为则带动鸿蒙生态逐步形成完整闭环。

而且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主动向中国靠拢,无论是中亚国家依赖“一带一路”重建基础设施,还是中东国家寻求中国技术支持,美国所期望的“孤立中国”局面并未成真,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已经从加工工厂转变为稳定器。

如今中美之间不只是贸易之争,更是科技、供应链、规则与价值观的全方位较量。
2018年时特朗普掀起关税战,目标是压缩中国外贸空间,阻碍中国科技发展。
但中国迅速采取“定向反制+扩大内需+开放新市场”的应变方式,使得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未出现“断崖式下跌”。

这一阶段的核心成果,是推动了国产替代、刺激了以东盟为代表的“去美化市场”的成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正是代表作之一。
换届后的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并未实质“转暖”,反而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进行精密打击。从禁止高端芯片出口,到打压中国科企上市,美国试图在“规则制定权”上构建新壁垒。

中国则一边承压突破,一边扩大外贸朋友圈。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不断提升,“人民币结算”“数字丝路”等新型合作方式应运而生。

今年美国再度高调升级关税措施,特朗普选择再用“对华强硬”赢取基本盘。然而中国并未跟进节节升高的回应,而是在打出“对等三招”后,选择不再继续加关税。

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采取的“高维策略”,是转守为攻,将战场从关税拉向供应链、技术、制度构建等更深层面,主动塑造新规则。

当美方仍在玩数字游戏时,中方已经转向了更加务实的应对策略。特朗普错失了与中国进行有效谈判的机会,而中国则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战略耐心。
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贸易战最终的赢家不在于谁能加征更高的关税,而在于谁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愈发彰显。

界面新闻,2025-04-11,《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澎湃新闻,2025-04-11,《中国反制美国关税霸凌,意志坚定、手段丰富!》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2024-12-16,《余翔:有信心,中国经济已做好应对“特朗普冲击”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