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陈玉成败亡启示,遇到挫折要学会冷静

聊聊历史 2024-03-11 07:37:40

河南延津县,建有太平天国英王纪念馆,每逢清明时节,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祀这位太平军名将陈玉成,缅怀他的业绩。延津,不是陈玉成的家乡,却是他的归宿。1862年,陈玉成在延津被凌迟,年仅26岁。

天京事变,“首义五王”时代结束,20岁的陈玉成与35岁的李秀成承担起力挽狂澜的重任。其中,陈玉成贡献更大,英王受凌迟之前,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都是陈玉成充当主力。

1864年,李秀成被俘虏,写下数万言的自述,对天京事变后的情况,有了详细的说明。李秀成说,当时自己还没什么名气,几乎都是配合陈玉成,协助英王战斗。

事实的确如此,得到脱离翼王石达开的“扶朝天军”之前,李秀成本部兵马并不强,兵力也不多,对付江北大营的清军都力不从心。实力尚未强大之前,李秀成每次遇到困难,都向陈玉成发出求救信号,陈玉成讲义气,也乐意帮助老乡。

但是,陈玉成没能活到太平天国灭亡,他输给自己的“年龄”。陈玉成年少成名,屡次战功,多次击败强敌,但毕竟太年轻,不够沉稳。陈玉成失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挫折要学会冷静。

陈玉成之所以败亡,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第一件,就是安庆会战受挫,心急如焚,不能冷静应对,考虑周全。

安庆,陈玉成的大本营,也是南京的西面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安庆守不住,这是明眼人都看出来,因为太平天国缺乏水师,没办法解决粮食补给问题,打不来持久战。

守卫安庆,目的是为天京充当战略屏障,但安庆守不住,为何还要死守?城池丢了可以再次夺回来,兵力损耗,尤其是精兵悍将的阵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补回来。

安庆守将叶芸来,能征惯战,麾下兵马也能打,但没有粮食,岂能坚守?叶芸来把安庆城内的老鼠、树皮、草根、杂草全部吃光,也无济于事。

叶芸来建议陈玉成保存实力,赶紧撤出城内军队,保存有生力量。但是,陈玉成不答应,连续数月的安庆之战,陈玉成已经失去了理智,他让叶芸来死守。

为了打通运输线,陈玉成不惜得罪各路诸侯,把他们的兵力投入“绞肉机”,跟洪仁玕、林绍璋闹起了矛盾。最后,又把杨辅清的有生力量投入战斗,冒着炮火冲锋,死磕曾国荃坚固营垒,除了增加伤亡,没啥意义。

安庆之战前后,太平军总计投入作战的兵力多达8万余人,伤亡过半。叶芸来的16000守军,奋战到最后一刻,无一幸存,被湘军屠戮。单纯从战斗角度看,太平军勇气可嘉,但毫无意义。

守卫安庆,最大意义的阻止湘军东征,或者为天京布防赢得时间。结果呢?湘军夺取安庆后继续东征,天京也没布防,与安庆之前没啥区别。换句话说了,陈玉成打了一个寂寞。

更糟糕的是,陈玉成最精锐的“老兄弟”一千余人阵亡,刘玱琳血洒赤岗岭,英王的脊梁骨被打断。正如曾国藩所说:“此次杀真贼一千余,狗逆之势衰矣。此前所谓大捷,或者攻克城池,还没杀得如此真贼。”

从曾国藩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陈玉成的基本盘很弱,只有一千多老兄弟,却异常骁勇善战。此前,湘军所谓的巨大胜利,都没杀伤那么多真贼,太平军并未伤到元气,陈玉成可以快速满血复活。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安庆丢了可以再次夺回来,陈玉成不明白这个道理,非要死磕湘军。打持久战、消耗战,太平军不是湘军对手,耗不起。湘军水师优势明显,控制长江航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太平军想要取得胜利,在没有办法得到现代化战舰之前,只能尽量避开长江,采取运动战方式,将战场引到清朝统治区域,打乱秩序,并寻找机会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这才是上策。

第二件事,就是受困庐州,力排众议,冒险投奔苗沛霖。

庐州会议上,陈玉成打算去寿州,寻找苗沛霖,借助苗军支持东山再起。陈玉成部将极力反对,都说苗沛霖是墙头草,两面三刀,此时不应该去冒险,免得成为他的“投名状”。

陈玉成是如何斥责众将呢?面对大家的反对,陈玉成大怒:“本总裁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如今你们所言,大弗吾意”,铁了心要去找苗沛霖,终于落得被凌迟的下场。

为何要投奔苗沛霖?难道陈玉成没有更好的出路呢?答案是否定,陈玉成可以远征西北,指挥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蓝成春、邱远才等悍将,在关中建立根据地。

退守庐州后,陈玉成已经派出陈得才等“四大金刚”出征,前往关中招兵,但不是在关中落户。陈玉成的计划是:陈得才去招兵,回来收复安庆,早日恢复太平天国的疆域。

也就是说,陈玉成很着急收复安庆,这是他的大本营,不能就这么放弃。陈得才招兵需要时间,且清军又围困庐州,陈玉成便冒险去找苗沛霖,希望借助他的兵力恢复元气,只能说太嫩了。

苗沛霖不靠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捻军首领张乐行深受其苦。陈玉成也知道苗沛霖的为人,但为了收复安庆,他只好冒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陈玉成败亡,始于安庆之战,结束在寿州,英王还是太年轻,他经不起挫折,遇到困难不能冷静应对。之所以如此,与陈玉成过早成名有关,一路走来,陈玉成都太顺利。

14岁充当“童子军”首领负责后勤,16岁协助韦俊攻取武昌,18岁再次拿下武昌,然后纵横鄂西北,斩杀西安将军扎拉芬。天京事变后,20岁的陈玉成成为顶梁柱,在东线、西线来回征战,打完湘军打八旗、绿营,以及北上攻打袁甲三的部队。

桐城大捷,陈玉成才21岁,消灭清军6万,太平军守住安徽阵地。22岁,陈玉成连续取得浦口大捷,摧毁江北大营,以及三河大捷,全歼曾国藩早年创办的湘军主力八千人,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

浦口大捷、三河大捷,这两场战斗几乎同时进行。陈玉成刚结束浦口战役,立刻奔袭三河,还未休整就投入战斗,一天内解决了李续宾。接着,陈玉成又继续北上,消灭胜保的2万骑兵,然后奔袭六安,俘虏安徽巡抚李孟群。

太湖之战,24岁陈玉成围攻鲍超、多隆阿、唐训方,湘军已经陷入绝望,曾国荃也不敢救援。此时,如果不是胡林翼协调资源能力太强,陈玉成兵力不足,导致粮道被胡林翼截击,太平军也不会主动撤退。

结束太湖之战,陈玉成又立刻东征,与李秀成一起摧毁江南大营,然后东征江浙地区,夺取这块富庶之地。可以说,年轻的陈玉成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还能取得如此胜利,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也许是过早成名,陈玉成有一种优越,正如他自己说:“本总裁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即便被清军俘虏,在胜保大营,陈玉成也很自信:“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白石山之战,你的2万骑兵,还有几人能逃走”,让胜保十分尴尬。

沉着、冷静是战胜敌人的最佳武器,陈玉成这点就欠缺了。陈玉成遇到挫折,没能冷静分析局势,而是一味投入“绞肉机”,并自乱阵脚,损耗元气,让湘军有了胜利的机会。

就拿安庆之战来说,陈玉成作战受挫后,不应该强攻湘军营垒,而是保存有生力量,在上游一代活动,并深入中原、西北,湘军岂能放心东征。

曾国藩与胡林翼采取“围点打援”,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安庆,而是消灭陈玉成的有生力量,英王攻坚作战,中了湘军圈套。

也许是年轻,又过早成名,英王陈玉成不愿意接受安庆陷落的现实,故而一错再错。这点与石达开一样,翼王也受不了挫折。26岁这年,石达开受不可洪秀全掣肘,外出单干。兵败广西,石达开才29岁,更接受不了事实,便想退隐山林。

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不起失败。作为名将,打仗失败不要紧,但必须保存实力,待机而动,在战斗中成长,成为真正的强者。例如,十六国时期的石勒,屡战屡败,多次陷入困境,却从未放弃,也不乱阵脚,在张宾的帮助下,石勒建立了“后赵”。

同一时代,胡林翼、曾国藩打败仗也不少,但他们能沉着应对现实。三河之战惨败,他们知道湘军运动战有缺陷,不是太平军对手。如此,他们并不急于去洗刷耻辱,而是扬长避短,步步为营,采取“堡垒战术”,以此拖垮太平军。

0 阅读:94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