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垄断、不公平竞争,信创市场天价采购乱象如何破?

信创纵横 2025-03-15 19:25:55

编者按:本文从信创市场天价采购乱象的表现谈起,分析了信创市场天价采购乱象的根源所在,以及连锁反应与深层影响,并在最后给出了解决路径建议,仅供相关部门或政策制定者参考。

编辑|信创纵横

出品 | 安东工作室

作者|安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前信创招投标市场乱象的核心在于以CPU品牌划分采购包的“发包制”模式,这种“发包制”既不看技术架构,也不看性价比,而是看CPU品牌。一般是从CPU品牌入手,划定各个品牌CPU的采购量,然后按照采购量进行招标。这种机制严重扭曲市场竞争,形成垄断格局,导致高价中标、技术停滞与财政浪费等问题。

信创市场天价采购乱象的表现

品牌垄断与价格倒挂

以中南某省2025年框架协议采购为例,搭载华为麒麟9000C和盘古M900芯片的台式机以76.8%的份额主导市场,成交价5367元贴近最高限价,而同属ARM架构的飞腾D3000产品均价低1055元,成交量仅为208台。性能和软件兼容最强的C86路线的海光、兆芯产品份额合计不足华为的五分之一。基于自主指令集,自主CPU核的龙芯、申威份额更少的可怜。这种“买高不买低”现象明显违背政府采购的性价比原则,暴露出市场竞争机制失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数据来源:自主可控新鲜事)

(数据来源:自主可控新鲜事)

从整机厂商“二次竞价”成交量来看,华为一家“遥遥领先”,占据了总成交量的76.8%。其余12家整机厂商的合计成交量不到四分之一。这一现象引发大家的疑问:

一、在政府采购强调“节约财政预算资金”“过紧日子”的背景下,高价产品反而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买高不买低”的现象是否违背了框采平台充分竞争、价格优先的规则?

二、在相同技术架构(ARM)的产品竞争中,单一厂商垄断超七成份额,是否挤压了其他厂商的生存空间?

三是麒麟9006C或麒麟9000C,是2021年的手机芯片,功耗低,性能一般。麒麟9000C集成4个Cortex A76,4个Cortex A55,Cortex A76由ARM于2018年发布,性能虽早已落伍但却中标价紧贴最高限价。

围标与操控招标

贵州省应急管理厅项目首次招标因中标方非华为被匿名投诉废标,重招时技术参数被修改为“仅华为产品适配”,引发业内对围标的质疑。类似案例中,招标方通过设定唯一性技术指标(如设备备份需与现网同品牌),变相指定供应商,导致公开招标沦为形式。某业内人士评论称,当前国产软硬件设备大规模采购频繁,但由于行业集中度较高,并且部分技术路线相对封闭,不仅投标方与投标方之间关系复杂,一些企业依靠“链主”地位,甚至可以对招标方产生一定影响,某些销售手段已经严重越界。

2024年9月,有人在《西安市政务云服务租赁项目(2024)》再次发现猫腻。根据招标公告,该项目总预算162,210,200.00元。其中三个标包分别为:包一预算112,554,200.00元,包二预算 48,512,400.00元,包三预算1,143,600.00元。从后续的中标结果来看,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以112,554,200.00 元中标包一,陕西中安数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1,060,000.00 元中标包三,标包二由于符合性审查合格的服务商不足三家废标了。无论是华为云拿下的包一,还是被废掉的包二,都透露着一种诡谲的味道。第一个标包中,华为云的中标金额为112,554,200.00元,竟然和原有预算完全一致,甚至连零头都没有抹除。外界不免质疑,这是预感此标必中,所以报价必须拉满?更让人咋舌的是,华为云以零折扣真的中标了。

封闭生态与用户绑定

脱离开放性竞争市场后,任何企业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产品力走弱的问题。华为选择用全栈闭环式垄断补上这块短板。

众所周知,华为一直在效仿苹果的商业模式,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云计算以及终端产品,主打一个独立的完整闭环(鲲鹏芯片+openEuler系统+高斯数据库等)。不仅可以让公司触达产业链上更多的伙伴和用户,还能藉此加速壮大自己的封闭式商业王国,为弱势环节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这种方式极度利己。因为华为本身构建的闭环系统与主流生态路线互不兼容,所以倒逼客户在使用华为体系产品后,最好在其它环节上继续引入同类产品,否则将面临高昂的迁移适配成本。

如在某银行大模型项目中,采购部门听从华为引导要训练超大模型,该银行以每台近200万元的价格买入2台鲲鹏920B设备。但在华为人员离开后才发现,这批设备几乎无法适配其它模型,小模型厂家也无力承担适配费用,只能斥巨资采用其他路线重复建设。

这种生态垄断挤压了其他厂商生存空间,形成“强者恒强”格局。有人用“烟囱”一词来形容华为生态。“用户一旦使用华为生态闭环中的产品,就无形中被绑架了,不仅后续发展受到限制,烟囱倒塌还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灾难。”

仍以前面提到的中南某省2025年框架协议采购为例,从最终的中标价来看,竞争充分的标包更有利于招标采购方,反之则有浪费公帑之疑。而当前很多省市在框采中采用的这种以CPU品牌分包采购方式,往往会导致某些国产CPU厂商被过度保护,由于旱涝保收,就会缺乏动力提升技术。

信创市场天价采购乱象的根源

采购模式设计缺陷

某省框架协议采用“两阶段”采购模式:第一阶段确定入围供应商,第二阶段按预算选择采购方式。然而,麒麟9000C仅4家厂商入围且报价贴近限价,而飞腾D3000有16家厂商竞争,最低价低至4240元。有供应商表示,有的分包整机品牌数量众多,生态体系较为完善,所以竞争激烈。有的分包(如申威、麒麟、盘古)授权、适配的整机品牌数量较少,因此竞争尚不充分,导致采购端可选供应商数量锐减。入围机制的不均衡导致二次竞价失去压价作用。

品牌分包与政商关系主导

以CPU品牌划分采购包的“发包制”模式,实际上就是将信创市场切割为以单一品牌为核心的封闭生态圈。部分项目评审指标主观权重过高,为高价中标提供操作空间。本质上是地方政府部分经办人懒政的结果,不愿意学习钻研IT基础知识,分不清各家CPU技术架构和能力差异,被厂家牵着鼻子走,搞利益均沾的配额制。善于经营政商关系的企业分包配额就高,有些埋头钻研技术进步的企业分包配额就小。

前面提到的中南某省2025年框架协议采购中对某些CPU品牌份额的指定,以及贵州省应急管理厅项目中,技术指标被指“专为某品牌定制”,其他厂商因无法满足要求而被排除在外等等,诸如此类往往导致最终中标价格虚高且缺乏透明度。同时,头部企业通过控制代理商报价维持价格联盟,导致采购方议价能力被严重削弱。例如华为通过“群狼战术”包装多家整机厂商围标,实际控制采购包份额。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做法只会遏制市场竞争,同时伴随巨大廉政风险,利好那些善于经营政商关系的公司,不利于兢兢业业自主研发高技术的企业。长此以往,只会让投机钻营之辈套取政策红利。

相关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信创初衷是扶持自主可控技术,但执行中往往沦为利益集团分食的“唐僧肉”。中南某省2025年框架协议采购中,将76.8%的份额直接指定给单一品牌,严重违背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3月25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根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二十六条,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中严禁违法限定或者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零部件、原产地、供应商,不得违法设定与招标采购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等。中南某省的招标方案中直接把76.8%的份额以明确品牌的方式进行发包,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行为。

连锁反应与深层影响

创新动力衰减:技术迭代滞后与市场活力丧失

当前信创市场垄断格局下,中小厂商因市场份额不足难以维持研发投入。例如,飞腾D2000至D3000的迭代耗时长达4年,显著落后于英特尔、AMD等国际巨头的更新速度;华为则因其强势的品牌,在各类信创招投标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尽管麒麟9000C芯片仍基于ARM 2017-2019年的架构,但华为的技术升级意愿并不足。

这种垄断导致市场缺乏竞争压力,头部企业依赖既有技术“躺赢”,很多中小企业因无法突破市场壁垒逐渐退出,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消亡”的循环。据某机构统计,2023年信创领域专利申请量中,前三大企业占比超70%,而中小厂商占比不足5%,技术多样性被严重削弱。

财政资金低效与腐败风险:高价采购与寻租空间扩张

“品牌分包”模式下,客户关系维护能力成为企业获取订单的核心竞争力,而非技术实力。部分企业通过围标、利益输送等方式操控招标流程,垄断性采购导致财政资金浪费现象突出。例如,某省相关机构测算显示,若采用飞腾、海光、龙芯等国产CPU替代华为方案,同等采购量可节省超300万元,但因技术标准被特定厂商“定制”,实际采购仍被迫选择高价产品。此外,“围标”和“控价”行为泛滥:西安市政务云项目1.62亿元预算中,华为云以零折扣中标,且未提供合理成本说明,引发合规性质疑。此类操作直接推高采购成本,损害公共利益。

垄断格局下,厂商通过关联企业围标、虚增服务费套取资金的现象频发,如某银行采购华为设备后因生态封闭需额外租用英伟达GPU,隐性成本激增400%。

生态失衡与产业安全:封闭体系下的系统性风险

华为等头部企业构建的全栈封闭生态形成“技术锁定”,用户迁移成本高昂。放眼全国范围,华为近几年诱导地方政府已投建几十个昇腾智算中心,其中部署的几乎全是华为一家的芯片、框架、大模型等全栈软硬件产品。也正是这种封闭垄断打法,导致可用的开源软件、商用软件极少,一些用户的自有软件迁移适配成本飙升。最终甚至造成某些智算中心建成即荒废,大多处于近乎闲置状态,真实的资源使用率极低。而在这一过程中,华为公司通过高价设备销售、辅助运营服务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却给地方政府留下了一堆“烂尾工程”,最终损害的无疑是各地的地方公共利益。

解决路径建议

改革信创采购机制:以技术架构竞争替代品牌垄断

调整信创采购分包策略:改变以CPU品牌等单一维度进行分包的做法,转而以技术架构、产品功能等为依据进行分包,促进同一技术架构内的不同品牌产品充分竞争,打破品牌垄断,降低采购成本。具体可按C86、ARM、以及自主指令集(LoongArch、SW-64)等三大技术架构维度划分采购包,允许同一技术架构下的多品牌产品参与竞争。例如,在C86生态中引入海光、兆芯等国产厂商,将同属ARM架构的鲲鹏和飞腾芯片产品放在同一分包内进行竞争,通过性能、安全性等指标横向对比,避免单一品牌垄断,让采购方能够获得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另外,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政务云、金融核心系统),建议以功能需求而非品牌归属设定标包,应鼓励跨品牌的组合方案。例如,数据库采购可要求兼容多技术架构的分布式架构,而非绑定某一特定CPU品牌。技术架构竞争可显著降低采购成本(预估降幅达20%-30%),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例如,飞腾与海光在ARM和C86架构的竞争,已促使双方在性能与安全指标上快速迭代。不过这也需要克服某些既有利益集团的阻力,尤其是头部企业可能通过各种游说维持现状。

建立信创第三方评估体系:引入独立机构对投标方案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强制披露技术适配成本与迁移风险,综合考虑价格、质量、服务等因素,既要防止“低价中标、高价运维”陷阱,也要避免某些头部企业因其政府关系和全栈布局的封闭生态体系,依赖止步不前的既有技术“躺赢”。同时,建议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技术性能、安全可信、生态兼容性的测评标准,弱化单一品牌背书效应。同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标准,对于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项目,可适当提高技术权重,而对于常规性、通用性较强的项目,则可适度强化价格因素考量,对某一技术架构内表现落后的产品实行末位淘汰,避免厂商依赖政策保护而停滞创新,以确保国产技术路线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驱动信创技术的进步。

促进跨技术架构生态兼容: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主导构建跨技术架构的软硬件适配平台,降低迁移成本。例如,信创C86生态通过兼容主流x86应用,实现平滑替代,减少用户适配负担。建立开源技术白名单,扶持RISC-V以及LoongArch等小众自主指令集产品,推动生态多元化。鼓励异构协同,在关键领域(如云计算)支持混合架构部署,避免技术架构“一刀切”。不过,跨路线适配平台的建设和长期运维需持续投入,短期内可能增加公共预算压力。

强化监管与透明化:打破暗箱操作与利益输送

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采购法规,明确禁止招标文件或政府框采中出现品牌限定性条款,加大对围标、串标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政策透明度。扶持国产CPU技术架构的发展,推动六大国产CPU品牌向三大技术架构收敛(C86、arm、自主指令集),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在细分技术架构(如arm、LoongArch、RISC-V等)上突破。

采购信息公开溯源:要求采购方在招标前详细、准确地公开采购需求、技术规格、预算金额等信息,让潜在供应商充分了解项目情况,确保招投标过程的公平、公正。要求招标方公开技术参数设定依据,防止量身定制条款。同时,在中标结果公示时,详细公布中标供应商的投标报价、技术方案、服务承诺等内容,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建立穿透式审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信创产品从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识别异常采购行为,如价格虚高、规格不符、重复采购等,确保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投标企业关联关系,如湖北省公安县住建局案件中,通过电子招投标系统追踪围标企业IP地址重合度,自动触发预警。

分级处罚机制:对围标企业实施“一票否决+行业禁入”,对违规招标方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将厂商在信创招投标及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存在围标、串标、虚假承诺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联合惩戒,限制其参与其他信创项目,增加其违法成本,从而有效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结语

信创采购机制改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创新问题。唯有打破品牌割据、切断垄断利益链,构建开放竞争生态,以透明化监管重建市场信任,才能实现“自主可控”与“市场效率”的双重目标。

未来,建议相关政策制定者在技术中立、生态兼容、监管透明三大维度持续发力,推动信创产业从“替代”走向“引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财政资金沦为垄断租金,让市场竞争真正服务于技术创新与财政效率提升,真正服务于国家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欢迎关注信创纵横

欢迎加入信创咨询

0 阅读:2

信创纵横

简介:致力于传播自主可控的硬核产品和信创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