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就业形式不乐观,很多大企业出现降薪、裁员的现象。
而有实力的公司新招聘的人才则偏向于211、985这些重点大学,企业要求的学历也越来越高,很多企业硕士以上研究生成了入门门槛。
客观的说,普通大学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正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不符合心目中大企业招聘条件,就业难度大。
对他们来说,毕业就相当于失业了,没有收入,连日常生活花销都要靠啃老。
在小企业看不上、大企业没人要的困境下,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考公这条路。
说实话,公务员事业编工作稳定,也很有前途,如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备考,不失为一条明智的择业道路。
然而,一些年轻人只是在装样子考公,根本没有那股必须要考中的狠劲。
我就发现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美其名曰全力考公,父母什么都不让他就养着他,他自己也没有找个工作一边干着一边备考的心思,心安理得的在啃老。
如果他真的能认真在学,那他父母也值了,可他却假装努力看书,一会给发个信息,一会刷刷视频,刚学一点东西,一笑一乐全忘了,全完是在装样子,糊弄父母,糊弄自己,用考公的假象在干啃老的勾当。
一、“我在备考”成了最理直气壮的借口和遮羞布。
更可笑的是,竟然还诞生了假装备考产业链:
——某宝“考公氛围组”商品月销上千:仿真刷题本、做旧笔记本、带翻页痕迹的教材
——某红书“假装学习”教程获赞10万+:如何伪造学习打卡照、模拟图书馆定位
——某鱼代写《备考日记》服务明码标价:每日50元,包月1200元
这不是备考大军,这是啃老专业户,而且是用上了计谋的啃老高手。
这样的荒诞剧,既可笑又可悲,没有一方是赢家:
子女的算计:用“考公”换取免责啃老资格;
父母的妥协:用金钱购买对子女失控人生的最后掌控感;
社会的纵容:将35岁失业危机包装成“上岸救生圈”
二、扭曲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更可悲的是,最近几年居高不下的畸形考公热,孩子都想往里挤,父母都以自己孩子进了体制为荣,家庭社会产生了新型PUA。
“你看隔壁谁家孩子都三战上岸了,人家家里可算熬出来了”
“你表姐边带孩子边考上事业编,多给你姑妈争气”
“全家砸锅卖铁供你备考,别的你不要考虑,就安心备考就行”
三、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
其实,假装考公啃老这个家庭闹剧里,藏着三个扎心社会真相:
第一:逃避成长
当大厂裁员、教培团灭、地产暴雷接连上演,考公成了风险最小的心理舒适区。
第二:透支亲情
某调查显示:63%的“全职考生”坦言“若父母停止资助,会立即放弃备考”。
第三:规则所致
现行公务员招录规则,客观上给“职业考生”留下操作空间:
——35岁年龄红线倒逼“无限续杯式备考”
——三不限岗位催生“万人坑”式内卷
——培训机构炮制“越考不上越要考”的焦虑产业链
真正的稳定和努力从不在体制内,而在直面现实的勇气里。
那些在假装努力备考的年轻人,和当年在网吧通宵打游戏的少年并无本质区别——
只不过把“虚拟世界”换成了“虚拟奋斗”。
所以,清醒吧,真实努力,不考公,在哪个行业,你都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