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泽东的首任保健医生,曾保住陈赓一条腿,为贺子珍接生两次

秘密花园入口 2025-03-11 20:56:49

1936年,傅连暲满怀期待地向组织提交了结婚申请报告。这一年他已经42岁,在红军队伍当中,也算是晚婚了。彼时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刚来到了宁夏同心城,朱德总司令看了傅连暲的结婚申请后,心底十分高兴,想着,总算是让解决了傅连暲的婚姻问题,从此以后,也能多一个人照顾他。朱德当即就喊来了傅连暲和陈真仁:“既然你们要申请结婚,我们现在又在同心城,那你们干脆就在这里办婚礼吧!”这一天的婚礼上,有朱总司令亲自挑选买的两只羊,还有总部的各位领导东拼西凑出来的十几个大菜。这十几个大菜放在一起,可以称得上是长征道路上,婚宴的最高规格了。那么,关于这场婚礼的主人公,傅连暲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集?

为了人道主义精神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的天黑得像是墨泼了,夏日的星星格外明亮。这一天和往常没什么两样,百姓们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早早地便进屋开始休息,等到了后半夜的时候,伴着习习的微风,大家都睡得昏昏沉沉。忽然之间,一声剧烈的炮响响在了南昌的上空,城中好多百姓从床上爬了下来,大人们慌忙地将孩子往橱柜里放,男人们也慌慌张张地披上衣服,木讷地蹲在自家窗外往外张望。是的,在战火夹缝中求生的人们,早就习惯了这样连天的炮火。而这场战斗,一直打到了8月2号的下午,才稍稍停火。随后人们慢慢涌入街头,谈论起昨夜的战役是谁和谁在打,当知道昨夜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时,他们沸腾了。南昌数万名群众涌入街头,欢呼着,雀跃着,庆祝这场起义的胜利,仿佛一个美好且光明的未来正在向他们招手。和街头欢呼雀跃的人群不一样,南昌通往汀州的路上,有300多名伤病员正在被紧急护送前往福音医院。在那里,有闽西中共党组织的同志找好的医生负责接应这些伤员,而这名医生,就是傅连暲。到了福音医院之后,傅连暲拿出来了医院当中所有的药物,为伤员们医治。

8月的天气那样炎热,从南昌一路奔波而来的伤员们,因为伤口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炎化脓。当傅连暲安排好医院的医生给伤病员挨个检查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一个怎样的难题:伤口发炎的战士们需要进行不同的手术,这可怎么办呢?最终,他紧急成立了只有三个人的手术小组,从早站到晚,不停地轮换着给战士们做手术,哪怕双腿站得肿胀不堪,他也依旧坚持了解每一位伤员的病情,并和同事们讨论后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而在众多伤员中,有一名赫赫有名的将军,他便是陈赓。彼时的陈赓还是一名营长,在会昌战斗中不幸左腿中弹,膝盖处的筋也被打断了,股骨的骨头出现了粉碎性骨折。因为部队医疗条件不足,所以他一路都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跟随部队迁移,等到了福音医院,他也是将治疗机会优先给了战友们。那天,刚好轮到陈赓做手术,傅连暲照例来到新安楼为他做检查。当傅连暲打开陈赓伤口处的绷带时,他一下便愣住了,几处伤口全部感染,伤口上的血水和化脓后的脓液掺杂在一起,散发着阵阵恶臭。仔细对比一下,他那条受伤的腿比之前粗了整整一圈!看到这,傅连璋的眉头已紧紧皱在一起。陈赓的脸色也不太好,长期的伤口溃烂让他饱受折磨,甚至连刚刚检查时,每动一下对他而言都是伤筋动骨的疼痛,因此一圈检查下来,他早已疼的脸色蜡黄,满头大汗。一旁前来检查的另一位医生也不禁搓了搓手,将傅连暲拉到了一边,说:“院长,看样子,他的腿只能截肢了。”傅连暲回头望了望陈赓,怎么都不忍心告诉一个战士,你从此要成为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了。

沉思了许久,傅连璋才略带迟疑地开口:“陈营长,作为一个医生,我一定要告诉我的病人真实的病情,你的腿因为伤口感染,出现了大面积的坏死,按照常理来讲,应该是需要截肢的。”难道自己就要失去了这条腿吗?陈赓愣了许久,又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没有受到影响的样子,他冷静地开口问道:“如果真的只需要截肢,傅院长应该就不是这样通知我了。无论另一个治疗方法是什么,我都愿意尝试。革命还没有成功,我仍然想要重返战场!”傅连暲合上了手中正在写着的病历,他似乎是算准了这个共产党员会坚定地选择革命一样,早就在手中的纸上写下了治疗方案。随后,傅连璋开口问道:“我可以为你接上断骨,也可以为你清理坏死的伤口组织,还会亲自来给你换药。但是你要明白,你经历了这样的痛苦之后,还是会面临失去左腿的痛苦,你愿意试试这个会让你分外疼痛的方法吗?”陈赓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只要还有希望,他就愿意一试!一小碗熬好的鸦片水,是傅连暲当时唯一能找到的“止疼药”,陈赓一饮而尽后就被推向了手术室。清除坏死组织,接上断骨,用生理盐水消毒,在这样剧烈的疼痛下,陈赓咬牙坚持住了。从手术过后,为了能让陈赓的伤口快速愈合,傅连暲便坚持每天抽时间来给陈赓换药。他甚至偷偷瞒着妻子,将妻子为自己每日订购的鲜牛奶,想方设法带到陈赓那里,让陈赓喝下去,好补充营养。在傅连暲的精心呵护下,陈赓这条腿才算是被保了下来。

周恩来想见见傅连璋也正是因为傅连暲对与战士们的关照和尽心,让周恩来也知道了傅连暲的大名。当时正在担任着师政治部主任的徐特立,也因为高烧不断,不得不退到医院休养,离开一线。在听到徐特立几次夸奖傅连暲的时候,周恩来也想见见傅连暲。很快,在徐特立的安排下,周恩来和傅连暲第一次见面了。第一次见周恩来时,傅连璋心里是有些诧异的,虽然他此前一直都有听说过周恩来的大名,但却没想到那个在他人口中雷厉风行,才智过人的人物,竟是一个跟自己年龄一般大的青年。周恩来看着福音医院里来来往往的医生、护理师和病人,好奇地询问道:“先生的行医治病原则是什么?”傅连暲几乎是毫不犹疑地回答道:“人道主义精神就是我的行医治病原则。”周恩来看着目光柔和的傅连暲,深觉他内心深处的从容和友善,但周恩来依旧讲出了自己的观点:“人道主义,也要考虑革命。如果是为了给同胞治病,就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如果给那些强盗和刽子手看病,那就是对同胞们的残害!”傅连暲被周恩来的话震撼到了,这是一个他自己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会如此的深刻。那是第一次,他这个从小就信奉上帝的人,对上帝的教义产生了别样的想法。当身体恢复好的战士们准备离开之前,成群结队地向傅连暲道谢时,傅连暲对身侧的助手说道:“我治好了他们的病,他们则治好了我的心。”是的,他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队伍和共产党员们身上,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现状。也正是因为这次处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救助,让傅连暲认识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启发下,傅连暲决定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毛泽东和傅连璋1932年,因为革命,毛主席的身体变得虚弱不堪,为了好好休养,他被送到了福音医院。毛泽东的突然到 来,令傅连璋喜出望外,他将毛泽东安排在离医院只有半里路程的老古井干休所的一座二层小楼里。休养期间,毛泽东和傅连暲经常一块到北山散步、浴着夕阳余晖敞开心扉交谈。有时,毛泽东会谈到一些战略战术问题,傅连璋听得很入神,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就在不断地倾心交谈中,两人的感情日益亲近、加深,彼此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新的革命友情。如果说当年收治武昌起义的士兵,启发了傅连暲心里的革命火苗,那现在和毛主席的朝夕相处,则更坚定了傅连暲要跟党走的想法。更巧的是,就在毛泽东到福音医院前两个月,贺子珍已到福音医院待产,并由傅连璋亲自接生,生下一个儿子。产后,贺子珍患了痢疾,又是傅连璋精心为她治疗,还让自己的妻子刘福赐前去护理。1933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加强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毛主席在福音医院调养了三个月,如今也要回到瑞金去了。临行前,因为担心傅连暲等人的安危,毛主席还特地叮嘱傅连璋留在汀州要注意安全。没成想,傅连暲直接斩钉截铁地回道:“我也要到瑞金去!”听罢,毛主席微微一愣,医生是要在医院的,这么好的一个福音医院,怎么能走呢?毛主席刚想开口,傅连暲就继续说道:“我想把福音医院搬到瑞金,去革命的最深处!”凭借对革命的向往,傅连暲用最快的速度,将福音医院里的各类器材和药物整理好,然后雇了150多个挑夫,把医院的各类器材紧紧绑在了挑夫肩头的扁担上,来来回回走了半个月,才将整个福音医院从汀州搬到了瑞金的叶坪杨岗。在那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医院——中央红色医院。

1934年,傅连璋开始跟随大部队踏上漫漫长征路。就这样,从汀州到瑞金,又从瑞金开始长征,傅连暲这个手拿手术刀的医生,成了红军队伍当中特殊的一员。虽然在开始长征之前,他就因为劳累过度而身体不好,毛主席也亲自关怀,嘱咐他不要勉强自己参加长征,但傅连暲却几次向组织请求,希望他能够和大部队在一起,这样有人员受伤,他仍然能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红军从扎西向赤水河的急行军中,贺子珍腹痛难忍即 将分娩,她不让警卫员告诉毛泽东。傅连璋 知道后立即赶到贺子珍身边,几个女同志 将贺子珍扶进一个老婆婆的破茅屋中。凭 着高超的医术,傅连璋帮助贺子珍平安地 生下一个儿子,而这已经是傅连璋第二次帮贺子珍接生了。就这样,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傅连暲这个并非军人的医生,凭借着坚强的毅力艰难走了下去,甚至还跟着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到了1936年年末,历经千辛万苦后,傅连璋跟着大部队走到了党中央的所在地——保安县。得知此消息的毛泽东十分高兴,立刻邀请傅连暲前往他的家中吃饭,甚至还拉着他的手,一直聊到了天亮。对于毛主席而言,傅连暲两次为贺子珍接生,还在1934年费心费力地照料他的身体,同时也为那么多受伤、患病的战士做手术、开药方,这样一个能力出众的医生还能始终坚持着革命事业,是那样的难能可贵。1938年,毛主席的牙痛开始越来越严重,主席原本想嘱托傅连暲前去西安买药,但傅连璋却坚持要从外边请一个牙科医生来。带着一个不太熟悉的牙科医生到延安来,还是给毛主席看病,这绝非一件小事。再加上傅连暲要去的西安,还是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中心,情况分外复杂。这样一来,大家都不太赞同这件事。在这样的风口浪尖里,这一年已经44岁,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11年青春的傅连暲,坦然地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交到党组织,表示自己想要申请入党。临出发前,毛主席几次三番叮嘱傅连暲要注意安全。这两位老友像是有着十足的默契一般,谁也没有提及延安对于牙医的争论。傅连暲一再保证好好完成这次任务,而毛主席只是在他要走之前,轻轻拍了拍这位旧友的肩膀,说:“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好回来入党哟。”到了西安,在国民党部队的层层管制之下,傅连暲凭借着当地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采集到了一批紧缺的药物,还蹭蹭筛选了一位牙医,一路颠簸地回到了延安。这一次完成任务之后,已经44岁的傅连暲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唯一一位不拿枪的中将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共中央也要从西柏坡迁到北平。这时傅连暲自从1933年阔别了汀州之后,再一次回到大城市去从事医学工作面对阔别了多年的大城市,有一些人显得无所适从,而傅连暲却仍旧奔波于自己的医院和办公室之间,时刻关注着自己看护的所有病人。自1949年入京之后,傅连暲组建了中央保健办公室,也操心着中央直属机关的卫生工作,甚至到了1950年的1月,傅连暲还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的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尔后又成为了中华医学理事会理事长。妻子陈真仁看着丈夫头上的这么多头衔,忍不住笑道:“我的记性不太好了,你的官名我都要记不住了。”傅连暲哈哈大笑:“别人只看到了我的头衔,是多么多么荣耀,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责任哩!”陈真仁忍不住调侃自己的丈夫:“那你这么多头衔里,最喜欢哪一个呢?”傅连暲略作沉思状,一本正经地说道:“哪一个我都不喜欢!我还是喜欢做一个保健办公室的小干事,能够多点时间关心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这些领导们的身体健康!都是打仗出身的,吃得苦多,现在稳定一点了,身体得调养好!”陈真仁忍不住笑着摇摇头,傅连暲和毛主席等人的岁数相仿,可是这个医生只顾着自己的病人,却总是忙到忘记关心关心自己的身体了。

为了能够保证各位首长的身体健康,傅连暲花费了很长时间,一字一句地写下了他自己思考和制定出来的关于中央保健工作的制度。这些事关着毛主席等人身体健康的工作,傅连暲向来是亲力亲为,自己一点一点地用心做,总担心交给别人出了纰漏。后来自己的工作日渐繁忙,首长们或是有个小病小痛的,也有了新的更专业的医生拿药打针。然而每一次,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傅连暲都会亲自过目医生拿的药方和药品,连给首长服用的药物,他也要亲自尝试,确保无虞才可以。甚至有几次毛主席身体不舒服,医生建议挂水注射,傅连暲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自己先试验一波,没有了问题再给主席用。针对自己肩上的任务,傅连暲也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他,决定狠抓全国性卫生防疫工作,誓要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和执行下去。也正是因为傅连暲的坚持,让全国的防疫事业步入了新的台阶,先后遏制和消灭了一下地方的鼠疫等大型传染病。1955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上,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傅连暲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