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来享有“木偶之城”的美誉,这个“闽南戏窝子”不仅有梨园戏、打城戏、高甲戏等各具表达特色的传统戏剧,还有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布袋戏这些以木偶为主角的木偶戏。
有木偶戏自然就有木偶制作匠人,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传承泉州特色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工艺的黄氏“木偶头”之家。
国家级传承人黄义罗、其妻高白红、大女儿省级传承人黄紫燕与小女儿黄雪玲一家四口几十年来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纵使工艺复杂、工期漫长、收入低薄,他们仍致力于创新与发扬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为弘扬这份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属于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44),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传统美术。
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泉州地区曾出现过许多雕刻能手,而江加走则是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他承前启后、开门立派,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
出生于1871年的江加走11岁开始随父学艺,18岁继承父业,发展创作出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均有称谓,此外还制作了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
江加走根据人物的品格特性塑造人物的面部结构,造型鲜明、风格突出,是雕刻艺术与粉彩的完美结合。
黄义罗:国家级传承人黄义罗是福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三代传人,14岁时就跟随江加走之子江朝铉学习木偶头雕刻技艺,同时向李硕卿等泉州名家学习彩绘技艺,为他对木偶头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60年,泉州木偶剧团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三届国际木偶联欢节”,师徒俩为《水漫金山》木偶剧创作脸谱,历时三月的努力最终赢得了国际嘉宾的热烈好评,一时间轰动罗马尼亚。
在此之后,黄义罗继续深耕木偶头雕刻,将师公辈发展到顶峰的木偶头雕刻技术进行继承创新。黄义罗的“创新”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深度研读原著,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与文化内涵雕刻进小小木偶头的一颦一笑,在他手中,木偶头造型由原来的280种发展到400多种。
他创作的“鸟面雷”“双角三头怪”“四海龙王”等造型细腻精致,历年来收获了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作品奖、中国工艺品百花奖、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等奖项,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数量稀少而饱受藏家推崇。黄义罗本人也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一级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加走木偶头代表性传承人。
黄紫燕:工艺美术大师
2015年3月19日,手执刻刀六十载,黄义罗留下遗作“秋文”匆匆离世,弘扬传统技艺的担子就落到了家人肩上。
大女儿黄紫燕受父亲的影响,在中专时选读工艺美术专业,后又到福建师范大师学习艺术设计,全力传承江加走木偶头文化遗产,已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遗产传承人。
凭借着对木偶头的热爱,黄紫燕传承父亲“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的理念,博采众长,进一步创新木偶头的雕刻表达,其作品《三国人物系列》和《寿星》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八仙》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作品评比金奖,《木偶头一组》获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第五届海峡工艺精品奖”最佳传承奖等,刻工精细,笔力豪放,已成为江加走木偶头传承的中流砥柱。
然而,尽管一个个“黄义罗木偶坊”的木偶头获得了藏家的认可,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危机,繁杂的工序、漫长的工期以及低薄的收入,让江加走木偶头在历史洪流中的处境愈加艰难。
但是黄紫燕、黄雪玲姐妹在母亲高白红的支持下,对传承技艺怀抱着昂扬的热情与信心,“我一直在寻找适合制作木偶头的人,尝试着扩大目标人群的范围,找到合适的人之后再重点培养。”寻找传人与积极创新,相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泉州黄氏的手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