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旅游有感:不穷,只是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浩博随心趣事 2025-04-11 00:04:02

落地平壤像闯入平行宇宙:街道干净到魔幻,交警指挥着虚无车流,市民步伐整齐如彩排。这里没有智能机与便利店,配给制替代自由消费,农村赤脚追鸡的老人与推粪车的农妇诠释着另一种生存逻辑。你看到的朝鲜是精心设计的样板间,而他们早已习惯在秩序中安静度日——这种能力,我们早已遗忘。

如果你以为朝鲜是个“破破烂烂”的地方,那你大概率会被第一眼“骗了”。

我第一次踏进朝鲜,落地平壤,机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空姐统一穿制服,站姿标准,微笑是那种——“你敢不回我,我会原地报警”的那种职业笑容。

从机场到市区的一路,整条公路上没几辆车,却有一堆穿制服的交警站在路边,动作机械地指挥“看不到的车流”。

整座城市像一场永不结束的彩排。

干净,是肉眼可见的干净。

安静,是耳朵会怀疑人生的安静。

秩序感,是一种“太整齐反而不正常”的秩序感。

那一刻我意识到:

这里不是你理解的“落后”,这里是一个“平行宇宙”。

来点基本冷知识,帮助你快速刷新认知:

1.朝鲜(DPRK),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国土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万。

2.官方语言是朝鲜语,几乎没有“网络世界”概念.

3.外国游客只能通过“旅行团”形式进入,必须全程由导游陪同,不允许自由行动.

4.目前全国实行配给制,消费极度受限,基本无电商、无外卖、无信用卡.

5.网络封锁几乎是全球最彻底之一。

你进朝鲜,不是旅游,是被许可“参观”。

你的镜头只能对准“允许拍摄的角度”,你的路线只能走“设定好的轨道”。

你看到的一切,像极了一个“样板间”,而真正的生活——是你根本进不去的房间。

平壤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地铁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深的,40米往下,两台苏联老款电梯吱吱作响!

车厢画风像70年代前苏联,木纹座椅、播报器还在用胶片滚动。

街道两旁是成片刷着彩色涂料的高楼,颜色鲜艳得像动画片,

每一幢楼都统一挂着标语:“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建设强国”。

所有人走路带风,步伐一致,像练过。

公共广场上有人在跳团体操,一看见我们,集体转头笑了一下,像是按了开关。

我脑袋里只剩一句话:

“这地方,好像被系统重置了。”

普通人的生活:一眼扫过去都一样

我曾在一个“朝鲜市民日常活动展示区”短暂停留。

不夸张地说,所有人都穿得一模一样:

男的白衬衫+黑裤子

女的民族裙装+马尾辫

小孩也规规矩矩,没有短裤T恤,只有整洁制服

表情淡定,眼神安静,动作整齐划一。

你以为生活得不快乐?

不一定。

但是真的“没有多余情绪”。

有人低头看手机?不存在,他们根本没智能机。

这不是压抑,这是一种从未拥有选择的安稳感。

没有“买买买”,只有“分配分配分配”

你在朝鲜,不会感受到“价格”这个概念。

为什么?

因为你根本没有“自由买东西”的机会。

城市里有商店,橱窗里摆着日用品、文具、蔬菜模型(对,很多是真的模型),但你不能进去逛,更不能刷卡付款。

朝鲜的商品,基本靠配给制:

粮票、物资券按户口发

工人有食堂,学生有统一午饭

没有淘宝,没有便利店,没有“临时想买点啥”的冲动空间

偶尔有“外汇商店”,卖可乐、零食、洗发水,但只有持有外币的“特许人员”能进,普通人基本不会碰到。

在这里,消费不是自由,是许可。

你不是“不想买”,是“没有概念可以买”。

交通系统:公路像封神榜结界

朝鲜的交通,分两种:

1.样板线路:为了接待你而存在。

2.真实路线:你永远不会经过。

马路是双向八车道,平整干净,几乎没有车。

你会问:车去哪儿了?

我也不知道。

我坐了30分钟大巴,只看见两辆自行车、一个卡车司机、三个“站姿笔挺”的交警,和一只胆大的狗狗。

出租车是有的,但不让你拦。

公交车是有的,但你不能上。

那种“安静到你会怀疑世界停电”的马路,真的很魔幻。

吃饭这事儿:吃饱不是常态,味道基本靠幻想

在朝鲜,吃饭不是享受,是仪式。

我们几乎每顿饭都在“特供餐厅”吃——一桌十菜,有鱼有肉有泡菜,米饭光亮,摆盘整齐,看起来很丰盛。

但一口下去就懂了:“这味道,是P过的。”

没味精、没油花、调料极少,全靠主食撑饱。

冷知识:朝鲜的油、盐、酱、糖都属于“稀缺物资”,普通家庭用得非常省。

肉?不常见。

蛋?偶尔有。

水果?珍贵级。

大多数家庭一年能吃几次猪肉就算富裕。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难过。

不是因为他们穷,而是“他们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浪费。”

农村真实现状:是真穷,不是象征意义上的穷

朝鲜农村,是全程最让我震惊的部分。

为了“体验农村生活”,我们特批去了一次近郊农业村,名字叫“XXXX合作农场”(具体被要求不能透露),画风完全不一样。

房子低矮破旧,几乎无装修

家家户户门口晒玉米、白菜、土豆

地里看不到大型机械,全靠人拉牛推

有井但没自来水,洗澡靠烧水盆,厕所是露天旱厕

路面全是泥土,雨后打滑,孩子赤脚追鸡,老人搅拌猪食

这是真穷,不是那种“游客滤镜下的质朴感”,而是“资源不足下的生存本能”。

我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农妇,手上磨出老茧,推着一车粪肥,满脸认真。

她看到我笑了笑,没说话。

我有点尴尬地点头,说了句“你好”,她点头又走了。

那笑容不是社交,是“生活还得过”的自我平衡。

朝鲜人的神情:你搞不清他们是真笑,还是?

在朝鲜,我从没见过吵架、拥挤、抢座、插队。

但我也几乎没见过:

拍拖牵手的情侣,路边吹牛的老头,买东西砍价的大妈,放学嬉闹的孩子群。

该走的时候走,该站的时候站,该笑的时候笑。

你以为他们冷?其实不是。

他们只是不知道“放松”该长什么样。

我在旅途中偷偷给一个小男孩巧克力,他接过后怔住了,好几秒才咬开,吃得飞快,然后快速鞠了一躬。

那鞠躬,不是礼貌,是“条件反射”。

真实体验:

整个朝鲜旅程,全程由两个导游+一个司机陪同。不能单独行动,不能随便拍照,不能脱队。

行程是固定的,时间是固定的,看到的街道,是提前扫干净的;住的酒店,是全国最高档的;拍到的微笑,是标准角度。

你以为你看到了朝鲜?

其实你看到的,是“朝鲜想让你看到的朝鲜”。

写在最后:

朝鲜不是富国,也不流行、也不方便,甚至很多地方看起来像“时间被冻结”。

但有秩序、有纪律、有一种“世界再喧嚣,我自不动”的笃定。

你可能看不懂他们为什么都穿一样的衣服、走一样的步伐、说一样的话。

你可能无法适应这里没有外卖、没有WiFi、没有朋友圈。

但必须承认:

他们有一种我们失去很久的东西——“安静地过完每一天的能力”。

你可以不同意他们的方式,

但很难否认:

他们确实有他们自己的生存逻辑。

1 阅读:135
评论列表
  • 2025-04-11 17:11

    这些我们也曾经历过。[呲牙笑]

浩博随心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