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骤降,各式各样的取暖神器
成了我们的冬日救星
但你知道吗?
不当使用这些“小宝贝”
可能会悄悄带来低温烫伤的烦恼!
70岁阿姨一直贴身使用热水袋
皮肤长出一大块“蟒蛇纹”
"医生,麻烦你帮我看看身上的红斑,到底得了什么毛病?”
近日,王阿姨发现自己的手和腿上竟然长出了一大块网状黑红色的花纹,形似蟒蛇纹,且怎么都除不掉。
惊恐之下,她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找到了“罪魁祸首”——王阿姨为了取暖,长时间贴身使用热水袋,结果导致了“低温烫伤”,进而引发了这种难看的网状花纹。
医生解释,这种网状纹的烫伤在临床上被称为“火激红斑”。这是一种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不足以引起烧伤的高温刺激,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产生持久性红斑及网状色素沉着的皮肤病。
虽然火激红斑的痛感不明显,但影响美观,且恢复期较长,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自动修复。
如果没有及时修复,持久病变可能会遗留永久性色素沉着,甚至演变为鳞状细胞癌等严重疾病。
冬季低温烫伤需警惕低温烫伤是冬季极容易被忽视的烫伤类型。这种烫伤一开始并不容易被注意到,但一旦形成伤害,往往比较深。
皮肤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娇贵,只要长时间接触超过体温37℃的温度,就有可能对皮肤产生伤害。
因此,冬季常用的热水袋、暖风机、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物品,如果使用不当,都可能成为低温烫伤的“元凶”。
图源 社交网络平台
低温烫伤的表现低温烫伤不仅会导致皮肤发红、出现红斑(I度烫伤),还可能引发水疱(Ⅱ度烫伤),甚至导致皮肤焦痂改变(Ⅲ度烫伤)。
皮肤发红:最常见的表现,属于I度烫伤范围。
出现水疱:进阶表现,属于Ⅱ度烫伤,根据水疱大小和烫伤深度可分为浅Ⅱ度和深Ⅱ度。
焦痂改变:深度损伤表现,属于Ⅲ度烫伤,皮肤发干变硬,失去弹性,疼痛感不明显。
特殊人群需特别警惕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以及长期卧床者,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他们皮肤敏感,对温度感知能力较差,更易受到伤害。
如何安全取暖,避免低温烫伤?为了防止低温烫伤的发生,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控制热水袋水温: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要太高,最好套上布套或棉套以减少热传递。
避免长时间使用取暖物品:无论是暖宝宝、电热毯还是暖风机,都不建议长时间使用。使用电热毯时,上床后应及时关掉电源。
保持适当距离:使用暖风机等取暖设备时,避免直吹身体同一部位以减少皮肤受热时间。
定期检查皮肤状况:特别是老年人和对温度感应能力迟钝的人群,应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如发现异常红斑应及时就医。
取暖神器虽好,但使用需谨慎
多一份细心
远离低温烫伤
编辑:程焕映 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谨慎使用保暖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