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和台湾,这两个地方都对蒋介石的命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抗战那会儿,蒋介石面对日本鬼子的大规模攻打,选择了不跟他们硬碰硬,带着国民政府跑到重庆去了。这一去,就是整整八年时间。
解放战争快结束时,蒋介石带着他那些被打败的军队逃到了台湾,最后就在那儿一直到死,一步都没离开过那个岛。
根据陈启文写的《宋美龄传》里头说的,孙中山给蒋介石好好叮嘱了一番:“打内战就别在湾湾那边闹,要打外战就别在四川那边搞。”
有本野史上写着,蒋介石被称作“水龙”,意思是他这辈子跟水特别有缘。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跑到峨嵋山去抽签算命,碰上个挺有道的老人,给他指了条明路。那老人说,蒋介石五行属水,还给了他八个字:“胜利别离开四川,失败了别离开台湾。”一开始,蒋介石没把这话放心上,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抗战一打赢,他就急着带着手下冲出四川,跟共产党抢地盘。结果,他违背了天意,打仗老是输。后来,蒋介石倒霉透顶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人的话,这次他可不敢不听了,赶紧选了台湾当避难所。这么一来,他才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上面两段讲的都是历史的演绎,不过是些民间传说罢了,因此不太靠谱,不能全信。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离开四川,回到南京,挑起反对共产党和人民的内战。可打那以后,他就像是走了霉运,干啥都不顺心,最后输得一塌糊涂。费了好大劲,他才在台湾勉强站稳了脚跟。
蒋介石从总统府离开后,到最终退到台湾,这一路走来真是曲折不断。他先是离开了那个权力中心,之后的路就充满了变数。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他选择了退居台湾,这一决定背后也有着无数的考量与挣扎。总的来说,这段时间对他来说,真的是充满了挑战与不易。
他一上来就撞上了美国老大的信任大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阻拦。眼瞅着 1949 年新年快到了,本该热闹非凡的南京城里,愣是一点过节的气氛都没有。国民党政府那边,内战打输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没法挽回了,“党国”也快要撑不下去了。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已经完全不信任,不给他支持了,开始满世界找国民党里能吸引人的新头头。
12月31号晚上,老蒋在黄埔路的总统家里摆了桌酒席。来了不少人,副总统李宗仁还有其他三四十个党政大官都在。可大家的脸色都不好,一个个心事重重的,桌上的好菜好酒摆着,却没几个人动筷子。蒋介石看气氛不对,就开口了:“各位啊,现在的局势可不乐观。党内有人想谈谈和平的事儿,这么大的事,我不能不说话。我呢,写了篇公告,打算新年那天发出去。岳军兄,你给大伙儿念念,听听大家的想法。”
中正一辈子都在为革命奋斗,早就把生死看淡了。他心里头就盼着和平能快点到来,到时候自己是进是退,去哪儿都行,完全不会纠结。他的一切都跟着国民的意愿走,毫无二心。
“文告”读完好一阵子了,但全场一片死寂,没人吭声。老蒋心里挺不痛快,他原本盼着大家能开口挽留呢。这时,他故意给李宗仁来了个下马威:“德邻啊,你对这文告有啥看法?”李宗仁稍微想了想,回道:“我跟总统看法一致。”这话等于直接告诉大家,他也觉得老蒋该下台了。宴会就这么尴尬地散了。
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新年那天,《新年宣言》通过中央通讯社向大众公布。对于这份带着“保留战争可能”前提的“求和宣言”,中共方面迅速给出了回应。一月五号,毛泽东自己动手写了篇新华社的评论——“谈谈战犯求和”,并且公开发布。这篇评论直接点明了蒋介石表面求和实际备战的诡计,还明确指出:
蒋介石现在就跟没了魂儿似的,整个人就像个空壳,谁也不再信他了。
很明显,共产党现在已经不把蒋介石当作谈判的另一方了。蒋介石现在是进退两难,打又打不过,退又不愿意。
1949年1月14号,毛泽东再次发声,出了个《谈谈当前局势》的东西,里面列了八条和谈的要求。头一条就是要办那些打仗的罪犯。蒋介石呢,被中共点名叫了出来,在那43人的罪犯名单上排第一。这下子,他可真没招儿了,下台走人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1月21号,蒋介石因为里里外外一堆麻烦事,又一次宣布不干了,这回是第三次。他找了个借口说:
战争还在继续,和平的愿景还遥不可及,所以我决定亲自退出,希望能减少战乱,消弭兵器,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要尽力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很明显,蒋不得不选择下台,这是他没办法的结果。
蒋经国那天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些:
今天是老爸退休的日子,同时也是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一个不太平的日子,国家命运差点儿就栽了大跟头。对我来说,这一天也深深烙印在我心里,一辈子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