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文史书生
作为贺龙的儿子,贺鹏飞从小就成绩优秀,他一直把清华大学当作自己的目标。然而,清华并非轻易就能考上的学校。尽管贺鹏飞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第一次高考还是没能成功。得知这个消息后,贺龙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亲自前往清华,找到了当时的校长蒋南翔。那么,接下来事情会如何发展呢?
【贺龙中年后的第二个儿子】
贺龙早年投身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间加入军队。1927年,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年仅19岁的贺龙毅然带领群众起义。他手持双刀,率众攻占盐局,成功缴获税警数十支枪支。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首支武装力量的诞生,为后续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贺龙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他的革命胆识,更为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的军事力量相当有限,随时面临被敌对势力摧毁的风险。这种脆弱的局势导致了长征和皖南事变等重大挫折。贺龙作为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其命运与党的起伏紧密相连,始终处于战乱之中。他的个人生活也因战争而充满坎坷,前两位妻子都因战乱离世。直到与第三任妻子薛明结婚时,他仅有一个女儿在身边。薛明后来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即贺鹏飞。
当薛明有了身孕的消息传来,最兴奋的不是贺龙本人,而是他的老战友关向应。这两位革命伙伴并肩作战了整整二十年,彼此间的深厚情谊不言而喻。关向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最惦记的就是能再见贺龙一面,这份情谊可见一斑。
贺龙先后三次婚姻都未能得子,这让关向应比贺龙的双亲还要着急。作为老战友,他真心希望贺龙能有个儿子延续家族血脉。因此,当贺龙安排薛明去探望病重的关向应时,弥留之际的关向应心中所想,便是希望薛明将来能为贺龙生下儿子。他还特意为这个未出生的孩子起了两个名字——“学飞”和“学举”,供贺龙选择。
贺龙并未采用常见的命名方式,而是从岳飞的名与字中各取一字,组合成“贺鹏飞”这个名字,以此寄托对次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像岳飞那样,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物。
【贺龙对儿子的教育】
贺龙在战火中磨砺成长,其人格无可挑剔。作为一名军人,他恪尽职守,展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在家庭中,他同样以严格著称,尤其对儿子的教育更是严苛。他的目的明确,就是要将儿子塑造成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身兼国务院副总理和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尽管地位显赫,他在处理公私事务时始终界限分明。他没有让儿子贺鹏飞留在北京接受教育,而是选择将其送往重庆的小学就读。这一决定主要有两个考虑:首先,贺龙不希望北京的教育工作者因为贺鹏飞的身份而给予特殊待遇;其次,他担心将儿子留在身边可能会限制其独立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贺鹏飞在重庆度过了整个小学阶段,直到中学时期才返回北京。
贺龙不仅注重贺鹏飞的文化学习,还特别他的体能训练。年仅10岁,贺鹏飞就开始学习驾驶摩托车和汽车。在贺龙的精心培养下,贺鹏飞在体育方面表现突出,常被选为班级的体育委员,并受到老师的赞誉,称他为“小男子汉”。
贺鹏飞对足球情有独钟,有次在比赛中不慎腿部受伤,需要打石膏固定。然而,贺龙并没有因此让他在家休养,反而坚持让他照常上学。不仅如此,贺龙还要求贺鹏飞自己乘坐三轮车往返学校,连专车都不让他用。这一做法让周围许多人感到不解,认为贺龙对儿子过于严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贺龙对这些议论毫不在意,始终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培养儿子。
【清华的高考失败】
贺鹏飞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成长,表现优异,是众人眼中的模范学生。他心中一直有个目标,那就是考上清华大学。1963年高考时,他的成绩已经达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录取标准,但他最热爱的领域是机械学。可惜的是,由于文化课成绩差了那么几分,他第一次与清华擦肩而过,未能如愿以偿。
在高考落榜后,贺鹏飞向父亲贺龙寻求帮助,想利用其政治影响力,让自己特招进入清华大学。凭借贺龙当时在政界的地位,这并非难事。
得知儿子的这个想法,贺龙平静地回应:“可以,我明天去清华跟校长谈谈。”
贺龙一进清华大学的办公室,蒋南翔就猜到了他的目的。没等贺龙说话,蒋南翔直接提出可以特批贺鹏飞进入清华。
贺龙挥手示意,说明此行并非为了让孩子进清华,而是想向蒋南翔要一份复试资料,好让儿子再复习一年。
接过贺龙手中的试卷,贺鹏飞立刻领会了父亲的意图。贺龙希望他能凭借自身实力考入清华大学,而不是依赖家庭背景。同时,贺龙也在向儿子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未来他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不能指望父亲的地位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贺龙强调自己为官清廉,绝不会为儿子提供任何特殊待遇或便利。
【贺鹏飞毕业后的就业之路】
贺鹏飞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完成学业后进入汽车制造行业。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很快被提拔为机械进出口公司的副科长。此后,他转入军界发展,在总参谋部和海军等重要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展现了出色的工作能力。
贺鹏飞在海军服役期间,积极参与了多项重要任务。他曾指挥舰队访问美洲的四个国家,并主导制定了海军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规划。这些工作对推动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转折点】
贺鹏飞在从总参谋部调到海军后,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海军装备的升级上。他在中国海军发展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促成了从乌克兰引进“瓦格良”号航母这一重要举措。这一行动对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失去了原有的支持,无法继续维持庞大的军事体系。为了应对经济困境,乌克兰不得不拍卖大量先进军事装备,其中包括著名的瓦格良号。
瓦格良号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售价仅为2000万美元,尽管价格不高,却对中国海军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贺鹏飞个人出资,并得到香港商人徐增平的协助,解决了购买资金的问题。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瓦格良号顺利抵达中国,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制航母的起点。
贺鹏飞在推动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打造强大海军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贺龙将军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父亲的期望。倘若贺龙将军能够看到儿子的成就,必定会感到无比自豪。贺鹏飞不仅延续了父亲的军事理念,更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创了中国海军发展的新局面,其功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