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漫笔]系列之6:朝廷的忠臣与奸佞

三秦新鲜事 2025-02-07 13:10:43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似乎各朝各代都难以跳出一个铁律,这就是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是武将浴血疆场在马上得天下,交给文臣帷幄运筹、励精图治去努力创建一个太平盛世,后期奴才蠢才当道乱天下,把大好江山拱手送给下一个朝代的君主。在武将和文臣默契融洽的时候,武以抵御外侮,开拓疆土,文以经天纬地,济世安民,将相和则江山固。在奴才蠢才专权的时候,忠良遭谗遭戮,是非难分难辨,暗无天日。换句话说,就是人物人才治天下则国泰民安,河清海晏;人渣奴才治天下则天下大乱,危在旦夕。一个战乱的年代,往往是人才辈出的时候,也是沉渣泛起的时候,既给了忠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展示品质才干并让人千古赞扬的机遇。也给了权奸欺侮天子浮出水面让人千古唾骂的机会。

没有权奸显示不出忠臣,奸佞与忠臣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而形影不离。忠臣就是那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他们“进亦忧,退亦忧”,一心牵挂江山社稷,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对朝廷忠心耿耿矢志不移。“文官不爱财, 武将不怕死”,这是做忠臣的先决条件。除此而外,还需要智谋与勇气。

相当一部分的忠臣是文人。文人有文人的自尊,但有时自尊得又有些傲慢;文人有文人的耿直,但有时耿直得又有些迂腐。这傲慢与迂腐就给自己招引来了仕途的失败甚至丢掉性命,然而这丝毫动摇不了他们做忠臣的信念和决心。文人做忠臣以谏官为多。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做忠臣,讽谏帝王,揭“龙鳞”、逆“圣听”,是冒险的事,需要大勇与大智。

邹忌是齐国的名臣,他形貌昳丽如玉树临风,但却自知比不上城北徐公。他通过分析其妻妾和宾客奉承自己美于徐公的缘由,指出齐王为政必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进而劝齐王纳谏。也许是他的这种敢于从自身开刀,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精神感动了齐王,齐王就采取措施鼓励国人进谏,择其善者而纳之,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邹忌也以善谏而为人称道。

唐代的魏征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由于他语言尖刻经常让太宗下不来台,太宗有时气得真想杀掉这个“乡巴佬”。但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却感到失去了一面镜子,痛哭不已。今天读《谏太宗十思疏》还颇觉有益,也不能不佩服魏征的胆识和勇气。

另一类文臣因临危不惧的胆量和气魄而出名,如舍生忘死的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唐雎等。战国时期,秦赵“渑池之会”,秦昭王让赵惠文王在筵席上弹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

蔺相如为了给国君找回面子,保全赵国不受屈辱,就对秦昭王说,我们赵王听说大王秦腔唱得不错,就请敲瓦盆伴奏来上一段。秦昭王不肯,蔺相如就捧着瓦盆跪着说,五步之内,我以颈血溅大王。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秦昭王被蔺相如镇住了,无奈敲了一下瓦盆。蔺相如也令赵国史官把秦昭王敲瓦盆的事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挟令赵国割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胁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直到宴会终了,秦昭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

战国末年,秦国统一天下前夕,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秦王威胁说,如果我发怒了,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从容地说,如果我发怒了,立刻就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人从今天就开始披麻戴孝。说罢拔剑而起,吓得秦王连忙赔礼。唐雎以士之怒吓退天子之怒,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地完成了使命。

还有一些文臣以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而出名。苏武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十九年。他面对威逼利诱,不忘国家使命,大义凛然,持汉节牧羊,尽艰辛而忠心不改,终于彪炳青史。

三国时的诸葛亮,受三顾茅庐之礼遇,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代霸业。他忠心耿耿,夙夜忧叹,事无巨细,无不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忠臣之楷模。南宋时期坚持抗元斗争的著名代表人物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诵,其“时穷节乃见”的诗句,更耐人寻味。

武将做忠臣主要凭的是过人的勇气和敢于献身的精神。于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要有过人的勇气;“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说的就是献身精神。因此,一些武将建功立业主要在青年时期。

岳飞三十二岁荣升武昌开国侯、清远军节度使,关键是他有“经年尘土满征衣”的吃苦精神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勇气;霍去病多次出征匈奴,身先士卒,勇敢善战,建立了赫赫战功,他被授予冠军侯时年仅十九岁,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历史上的权奸和佞臣是指动心机、耍权谋、谄媚操纵皇帝、祸国殃民之辈。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与人相处表面亲热甜言蜜语,而心怀鬼胎暗藏杀机,因而也就有了成语“口蜜腹剑”。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仆的关系,作为大臣来讲,应该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或者说应是“鞍前不越位,马后不掉队”。而权奸佞臣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的权臣逼迫皇帝和自己演双簧,皇帝在台前就座,自己在幕后发布圣旨;有的把皇帝当木偶,皇帝在人前表演,自己在后边提线;有的拿龙袍当衬衣来穿,无皇帝之名,而行皇帝之实。

个矮人胖肚子大的安禄山,装疯卖傻讨得唐玄宗的欢心,做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唐玄宗问他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就这么大?他说,这里面装的是一颗忠于陛下的赤诚之心。就是这个有“赤诚之心”的人制造了有名的“安史之乱”,进而也导演了马嵬坡的悲剧。

董卓死后被点天灯,老百姓争食其肉以为快;在戏曲舞台上一代枭雄曹操也总是被扮成大白脸,一派奸相;秦桧的铸铁像永远地跪在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的对联,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一位秦姓文人瞻仰了岳飞墓后喟叹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大凡英明的皇帝必是亲贤臣、远小人,相反昏庸的皇帝却是亲小人、远贤臣。这从人性来讲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权奸佞臣善于谄媚皇帝,能曲意迎合皇帝各种心理和欲望。

佞者都有一定的才智和机巧,且几乎全用在巴结讨好皇帝上,焉能不博得皇帝的欢心?而忠臣只是一片愚忠,且忠而直,不会曲意逢迎,他们的逆耳之言、苦口之药,即使再有益于国家,皇帝在面子上总难接受,所以总是难得圣上的欢心。

忠臣虽多不得善终,但死后却尽享殊荣,流芳百世;奸臣虽在世时享尽荣华富贵,但死后却遭人唾骂,遗臭万年。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有大忠必有大奸,有大奸才能显出大忠,就像有岳飞就有秦桧一样,是相互比照的。忠臣与奸臣同朝共事,但处事原则各异,死后却都被人们常常想起议起,只是褒贬不一罢了。

纵使岁月流逝,可是忠臣们所表现出的精神,早已融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然而,人们一旦提及奸臣不由得咬牙切齿,恨不能食其肉,啖其骨。

历史是最公正的,功过是非自有评说。

王华旭,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冬考试入学,从医数年获主治医师职称。后又在乡、县、市机关供职。退休后任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顾问、西安市象棋协会会长。出版有《往事如风》、《远方有约》(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花雨花千树》等作品。

——————————————————————————

那时我们年少

曾把青春当作鲜衣怒马

而今我们渐老

愿从容岁月依旧芳华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