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美国物理学者及其配偶,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的发展。
在2004年,一位资深美国女性在北京市公安局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她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得“中国绿卡”的美国公民。
她非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赞叹不已。
作为美国物理学界罕见的女性专家,她曾参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并与物理学家杨振宁为同门。然而,她选择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转而前往延安。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她投身于畜牧业和乳品研究。她就是被誉为“中国乳业之父”的琼·辛顿(Joan Hinton),中文名字为寒春。
从一位杰出的美国物理学家,转变为中国的乳业专家。琼·辛顿的身份转变,在外界看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她的真实经历。这位西方女性,因信仰而在中国扎根,度过了超过半个世纪。
1921年10月,琼·辛顿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显赫家族,家族成员均为杰出人士。
她的曾外祖父是著名的数学家,祖父是律师和发明家,祖母是小说《牛虻》的作者。
她的母亲是美国知名的教育家,而她的兄弟韩丁(原名威廉·辛顿)在中国也颇具声望,其著作《翻身》和《深翻》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琼·辛顿继承了家族的优秀传统,多才多艺,擅长音乐、绘画、骑马和滑雪。
在她的少女时期,她像其他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享受青春的快乐。然而,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她并未深入考虑自己的未来方向。直到有一天,她作为教育家的母亲与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母亲温和地告诉她:“你将来应该致力于成为一个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以确保你的生命不被虚度。”这次对话在琼·辛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对话后,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还是其他职业,都在她的考虑之中。最终,琼·辛顿做出了一个非凡的选择。
她决定投身核物理学,将其作为终身追求。她坚信科学有能力改变人类的命运,并愿意为之不懈努力。
凭借卓越的才智和勤奋,琼·辛顿获得了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的硕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有幸成为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助手,并参与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核武器研发。
当时,年仅23岁的琼·辛顿已经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打破了性别歧视的障碍。然而,1945年,随着二战局势的紧张,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导致二十多万日本军民瞬间死亡。目睹自己参与制造的原子弹所造成的灾难,琼·辛顿心中没有丝毫的喜悦,而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悲伤。正当她沉浸在悲痛之中时,一位同事冷血地说:“那不是蘑菇云,那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
这句话彻底改变了琼·辛顿的人生轨迹。
她原本投身科学,怀揣着造福人类的梦想,却没想到最终带来的是毁灭和杀戮。她不禁自问:“如果科学是这样的,那它怎能是我追求的?”
面对这一沉重打击,琼·辛顿选择继续深造,但很快发现,连她的奖学金也来自美国军方,这让她对核物理研究彻底失去了信心。
正当琼·辛顿迷茫时,她的兄弟韩丁和在中国的男友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都高度赞扬了中国。他们的话语深深吸引了琼·辛顿,尽管当时的中国正面临重重困难,但共产主义精神所展现的团结和坚韧极具吸引力。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科研前景,前往遥远的东方国家,亲眼目睹其崛起和复兴。然而,琼·辛顿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如果她继续留在美国从事核物理研究,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将为她带来无尽的荣耀和光环。但琼·辛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她表示:“一个梦想的结束,正是另一个信念的启程。”而那时的她,可能没有预料到,这一离别将是一生的承诺。
1948年,琼·辛顿历经艰辛抵达中国,在宋庆龄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延安,并与男友阳早重逢。
尽管延安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这里却充满了和谐与平等的氛围。每个人的目标都高度一致——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琼·辛顿深知,这正是她所向往的生活。她激动地说:“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思想统一,都在为构建一个理想世界而努力,这让我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
不久后,琼·辛顿与阳早在延安举行了婚礼,她从此拥有了一个中文名字——寒春。
他们的婚礼朴素而简单,没有华丽的婚纱和礼堂,只穿着最普通的衣服,在简陋的窑洞中完成了仪式,并以合唱《团结就是力量》代替了婚礼进行曲。
真正的幸福并不依赖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建立在共同的追求和信仰之上。
婚后,寒春与丈夫一起投身于放牛劳作的生活。为了改良各地的牛羊品种,他们甚至前往了陕北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偏远地区。那里条件恶劣,信息闭塞,以至于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都未能及时传达到他们耳中。尽管远离了都市的繁华,但琼·辛顿却毫无怨言,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提升奶牛产奶量,旨在让更多中国人享有饮用牛奶的机会。
1952年,这对夫妇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携带千头奶牛前往西安农场,并在此坚守了11年。即便面对艰苦环境,他们也未曾有过怨言。正当她在奶牛养殖事业上大展拳脚之际,美国方面却传来噩耗,指控她为核原子间谍,其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列入美国政府的黑名单。外界普遍猜测,琼·辛顿可能会因此返回美国,不再为中国服务。
然而,她再次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对美国政府的指控置若罔闻,一门心思扑在奶牛养殖上。在此期间,有人曾提议她重返科学领域,但她毅然拒绝,并明确表示:“共产主义不需要核武器,但中国人民需要牛奶。”此后,寒春坚定地留在中国,并将三个孩子也培养成为扎根中国的建设者。
从1948年在延安的初识,到西安农场的深耕细作,寒春夫妇始终默默奉献,只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寒春曾多次强调:“我来到中国,并非仅仅为了养牛,而是因为我心中的信仰。”
她的信仰,无关科学、金钱和名利,而是追求一个人人平等、互帮互助、没有勾心斗角与恶意竞争的理想社会。
尽管寒春夫妇的收入在当时并不算低,但他们却生活得极为简朴,将大部分工资用于购买国外优质的牛精液和五金工具。他们的家中简陋至极,所有家具的总价值不足两千元。面对质疑,寒春坦然回应:“国家需要资金的地方很多,用国家给予我们的报酬为国家购买所需物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无私奉献与大爱精神,才是最为值得颂扬的品质。
自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以来,寒春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信仰与追求。寒春的生活模式极为简单,她连续多年在农场中度过,将青春岁月全然倾注于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凭借科学的饲养方法,她成功实现了奶牛产奶量的显著提升,将原本不足7000公斤的年产奶量提高至9088公斤,部分甚至超过13000公斤,极大地促进了牛奶在中国的普及。此外,寒春还主导研发了“直冷式奶罐”,这一创新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对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她与中国奶牛养殖机械化进程的加速密不可分。
尽管她为此付出了后半生的心血,却从未寻求任何回报。寒春在生活中展现出极高的自律与谦逊。
即便生病,也拒绝住院,仅在病情无法拖延时,才勉强接受短期治疗。对于组织提供的住房,她也坚决推辞,从不追求特殊待遇。她曾表示:“住院会耗费国家大量资源,太不应该了。”寒春身上充分体现了舍己为人的精神。
2003年,她的丈夫阳早因病去世,享年85岁。阳早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去世后不举办任何活动,骨灰以最简朴的方式处理。寒春希望将丈夫的骨灰装入塑料袋后埋于牛场,但工作人员最终选择花费200多元购买了一个最便宜的骨灰盒。这让寒春感到不满,认为他们过于浪费。
在阳早去世前,夫妻二人曾有一次简短的对话。寒春询问丈夫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阳早回答说:“只要你能把这群牛管好,我就放心了。”寒春含泪点头。
丈夫去世后,面对领导的慰问,寒春将悲痛深藏心底,未过多提及丈夫,而是转而关注牛场的两个紧急问题:一是牛场丢失了9头牛,导致牛的亲属链断裂,损失惨重;二是奶牛场面临被大学城占用的威胁,她的牛群将无处安放。对于寒春的这些表现,一些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觉得她有些“无情”。实际上,这反映了她对工作的专注和对名誉的淡泊。
在她的伴侣去世后,她依然心系着牛群。这种深情,鲜少有人能够理解。她对牛的关怀,实际上是对已故爱人深切爱意的延续。
在爱人离世之后,寒春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简朴的平房里,饮食简单,粗茶淡饭对她来说已经足够。
曾有记者问她,是否后悔没有留在美国享受富裕的生活。寒春微笑着回答,她从未感到后悔。因为她有幸参与了20世纪的两大重要事业——原子弹的研制和新中国的建设,这让她感到非常满足。
2010年6月8日,寒春以平静的心态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
她曾经说过:“牛奶只有两种,纯的和不纯的,人的品质也是如此,要么纯洁,要么不纯洁。”
她是一个纯洁的人,一个心怀理想和信念的人。
虽然她拥有美国的血统,但她成为了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