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最后一任宰相,九族尽灭,3万人被牵连,到底冤不冤枉?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1-10 11:45:02
前言:

1375年(洪武八年)的一个春天,明朝第一功臣徐达收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丞相胡惟庸要暗杀自己。这一案件背后隐藏着何种阴谋?功高震主的明朝开国功臣,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让我们回到明朝初年,一同探索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朱元璋身边最早的文臣胡惟庸

定远人胡惟庸是朱元璋麾下最早的文臣之一。1355年,当朱元璋攻下和州时,胡惟庸前来投奔,被朱元璋留下掌管书记。这标志着朱元璋身边第一批文臣的加入。

胡惟庸跟随朱元璋从和州出发,南下定远。在定远期间,胡惟庸主要担任巡察使,负责查看定远、滁州各地的民情军情。他沿途查看农田水利、屯田积粮的情况,安抚流民复业,整顿地方官吏,为朱元璋稳固定远积蓄力量。

1357年,朱元璋进攻皖南后,胡惟庸先后在宁国、吉安等地任职多年,通过这些地方官的磨练,胡惟庸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他在宁国县推广稻桑复合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在吉安清查贪官,整顿吏治,获得好评。

1367年,朱元璋即将登基前一年,胡惟庸被召回南京,担任太常少卿。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朱元璋左右,并最终晋升为辅政大臣。在担任丞相期间,胡惟庸整顿吏治,清查军饷,使朝堂肃然,为明初治世积蓄了人才与财力。

胡惟庸能位居开国元勋,与他跟随朱元璋十余年,从龙在侧的功劳分不开。正如常遇春、李善长等人,谁先投奔朱元璋,谁的地位就更高。胡惟庸凭借这十年的“从龙之功”,成为朱元璋极为信任的心腹大臣。他为明朝初期的建设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开国丞相胡惟庸的崛起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为帝,改元洪武,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参考了宋朝和元朝的旧制,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由丞相来领导。起初,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但是徐达长期在外指挥军队征战边疆,无法参与中书省事务,中书省的实权因此全部掌握在李善长手中。

三年后的1371年,胡惟庸被朱元璋从太常寺卿提拔到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根据明朝时中书省的官阶顺序,胡惟庸的地位仅次于左右丞相和左右丞。当时李善长已经66岁,繁重的工作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为了分担工作,李善长建议朱元璋增加一些年轻的官员进入中书省。朱元璋根据李善长的推荐,决定由胡惟庸到中书省协助工作。

不久之后,李善长正式向朱元璋请辞,请求退休回乡。朱元璋为了寻找合适的丞相继任人选,特意请教了他的老师刘基(即刘伯温)。

朱元璋提出让杨宪接替李善长为丞相,但是刘基认为杨宪有才能但没有做丞相的器量。朱元璋又问到汪广洋,刘基说他见识太过狭隘。最后朱元璋问及胡惟庸时,刘基说他就像自负的小牛犊,不宜治理明朝大业。尽管朱元璋对刘基的批评很不满,还是决定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

此时,中书省的大权已经落到汪广洋和胡惟庸两个人手中。野心勃勃的胡惟庸开始谋划,要如何才能成为继李善长、徐达、汪广洋之后第四位丞相,掌握明朝的最高权力。胡惟庸认为,自己最大的阻碍就是汪广洋。为了排除汪广洋,胡惟庸开始在朱元璋面前频繁进谗,诋毁汪广洋的能力。

1380年,胡惟庸终于找到机会设计陷害了汪广洋。汪广洋被控受贿,而后下狱问斩。在汪广洋被诛杀后,胡惟庸如愿以偿成为了丞相。但是,刘基的预言也应验了,胡惟庸后来的专权腐化和昏庸无能,导致明朝国力衰竭,边患频仍,民变不断。这场权力斗争开启了明朝日后频繁的党争剧变局面,也埋下了这个王朝衰落的原因。

胡惟庸:权倾朝野的奸相

胡惟庸初任右丞相时,朱元璋对他很信任,觉得他有才干能力。胡惟庸也确实勤勉工作,小心谨慎服侍皇上,因此受到朱元璋的宠信。然而渐渐地,权力令胡惟庸变得目中无人,开始暗中做一些违反朝规国法的事。

比如,朝中有些大臣该当斩首的,胡惟庸私自改为流放,有的该贬职的,他也私自开恩免除。有些大臣弹劾胡惟庸的奏折呈上来,胡惟庸也不奏报皇上,自己悄悄把奏折扣押。久而久之,朝野中无人不知胡惟庸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倾朝野”的奸相。

于是,许多欲求功名的官员纷纷趋之若鹜,送上金银财宝向胡惟庸献媚。一时间,胡惟庸的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朝中像陈宁、涂节这样的大臣也纷纷倒向胡惟庸,甘心做他的党羽。

胡惟庸还趁机架空攻击同僚,例如他讨好李善长,让善长的亲弟李存义掌管太仆寺,又打击天文学家吴伯宗,无故将其贬谪他乡。据说,胡惟庸如此打压异己的案例,多达三十余起之多。

朝中虽也有如刘基、徐达等正人君子看出胡惟庸的奸诈,但无人敢招惹当朝掌权的右丞相。胡惟庸对刘基和徐达这种直言自己弊端的人尤其敌视,暗地里对二人虎视眈眈。

先是刘基突然得病,胡惟庸亲自送药,结果刘基喝下这药就死了。众人都认为刘基疑似被胡惟庸毒害。接着胡惟庸又对徐达下手,意图收买徐达家的门客,让门客在徐达睡梦时刺杀他。还好门客福寿心地善良,将此事悉数告知徐达,徐达才侥幸躲过此劫。

胡惟庸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但他终究难逃朱元璋的惩治。这个权倾朝野的大奸相,最终还是落得个骨瘦嶙峋的下场。

胡惟庸灭门始末

洪武十二年,一场意外的车祸成为压死胡惟庸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年冬天,胡惟庸之子胡承瑛与人结怨,在城中追逐殴打对方。胡承瑛骑乘快马,行驶在冰雪泥泞的街道上,马突然失足,胡承瑛当即从马上摔下,脑袋猛烈撞在石板路上,血浆迸裂而亡。胡惟庸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认为是马车夫驾车不慎才导致爱子丧生,于是找来车夫当堂鞭笞数十下,绑在马车上拖行示众,最后用刀斩杀。

这一突发事件牵动了民心。当时正值节假日,城中热闹非凡,四方来客云集,许多人目睹了此事。人们认为胡惟庸处置过重,胡承瑛行为不检才是本源,不能将罪过全推到一个车夫头上。于是民众自发聚集到闹市街头,高呼要求丞相给个说法,否则就不散去。

消息传到皇宫,朱元璋震怒,认为胡惟庸滥用权力,依仗职位为非作歹。他立即传旨,要胡惟庸以命抵命,亲自去车夫家中跪地谢罪,并重资抚恤车夫家人。若不从命,便正法。

胡惟庸大惧,他本就心怀谋逆,如今被迫以命谢罪,简直奇耻大辱。于是他决定与心腹商议,趁机起事反叛。胡惟庸暗中联络以往拉拢的江湖闲散、乡兵游勇,准备在各地造反。同时还通知心腹如陈宁、涂节,在朝中联系靠山,准备内应。

就在胡惟庸准备谋反之时,又发生了一件让他措手不及的事。那年九月,占城国派使团来华朝贡,按理要进行隆重接待。但胡惟庸为了隐瞒皇帝,将使者软禁在府第,不报。这被皇宫中的内侍告发。朱元璋大怒,立即下旨彻查。在此过程中,涂节贪污之事被揭发,他害怕被牵连,于是将胡惟庸谋反的情况全盘托出。

朱元璋震怒,立即下令逮捕胡惟庸等人。在严刑逼供下,胡惟庸被迫招认罪行。最终胡惟庸被凌迟处死,陈宁等多名心腹也被灭族。就这样,胡惟庸务虑已久的谋反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

张廷玉认为,胡惟庸之所以投鼠忌器,在于朱元璋刚刚建立新朝,对权力掌控还不完全,胡惟庸想借此谋取更大权势。但他终究是败给了朱元璋的警惕和果断,成为明初厉害的一劫。

胡惟庸命案:权势过大必自毁

洪武年间,明朝初建,朱元璋功成名就后,开始整肃异己。当时的丞相胡惟庸权势过大,暗地里结交心腹,拉拢势力,准备在适当时机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胡惟庸为达到目的,秘密招募兵马,收买人心。他结交了不少明朝开国功臣和官员,拉拢他们支持谋反。比如陆仲亨、费聚在各地帮助胡惟庸私自招募军队,林贤出兵剿海寇之名,实则带兵支持胡惟庸,封绩更是胡惟庸的心腹,曾替他联系蒙古,联合对抗朱元璋。

然而,胡惟庸谋反的阴谋还未实施,就被朱元璋识破。胡惟庸被捕后,供出一大批同伙名字。这些同伙大多是明朝开国功臣和高官,本不应卷入其中,但都因轻信胡惟庸而牵连。比如,李善长就曾被胡惟庸拉拢,后来虽没有参与,但也没有及时揭发。

胡惟庸死后五年,李存义被举报曾支持胡惟庸,林贤也被揭发与日本倭寇勾结。两年后,封绩落网,承认替胡惟庸联系蒙古。朱元璋这才意识到,胡惟庸结党营私,蓄意谋反的证据越来越多。

朱元璋大怒,下令彻查胡惟庸的党羽。最终牵连卷入此案的官员多达三万人。公案轰动一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等二十余名侯爵都无法幸免。李善长虽未参与谋反,但因为当初没有举报胡惟庸,也被株连全家七十多人。

结语:

可以说,一个心怀谋逆的胡惟庸,最终害死三万多明朝官员。其滥用权势,结党营私,终致自毁灭亡。这场政治风波,无疑严重打击了明朝开国初期的民心士气。但是,权势越大的人,也越需要谨慎约束,否则必然难逃毁灭的命运。

0 阅读:44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