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平方米展厅里的一场性教育试验

北青放牛班 2023-10-25 21:23:04

把“性”放在1200平方米的展厅里,这算是一次大胆且前卫的尝试。

“节育环”“春梦”“初潮”……这些“性”的“沉默地带”正通过艺术的方式被大众看见。

“大型性教育互动展会—贵州首展”的受众并非“少儿不宜”,相反,不少当代父母愿意带着孩子走进这里,看见性、谈论性。

01 藏在艺术里的

性教育

在“大型性教育互动展会—贵州首展”的展厅里挂着此次活动的主题海报,名为“我向许多人打听过你”。

展览主办方“霉辣MayLove”的创始人“色阿”解释说,主题中的“你”指的就是性教育,“因为性教育经常被提起,却总也得不到正面的明确回应”。

整个展厅共有两层,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陈列着许多充满隐喻的艺术展品。展览以年龄为线索,展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22岁时,所面临的与“性”有关的一切内容。

每一件展品都在打开一片关于“性”的“沉默地带”,这些平常生活中羞于展示的物品或者身体部位在这里重获关注。

有象征着男生“遗精”、女生“初潮”的《“脏”内裤》;有以偷窥视角展出的情色杂志、地摊文学的《隐秘角落》;还有用透明的巨大球体装着的,呈现女生平均一年卫生巾使用量(约750片)的《月经的重量》。

作品《“脏”内裤》

展区入口处的艺术展品是周雯静的《女人系列 · 节育环》,一整块蓝丝绒上,挂满着不同形状与尺寸的铜制节育环,一共300个。

好几位女士看到这个展品时都倒吸着气发出“嘶嘶”的声音。工作人员阿玲分享说,以前她只在书本上看过节育环,而当它们就立体地出现在面前时,会立马感到周身“刺痛”。

展览现场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讲解员苏苏会一边介绍展品,一边科普“生理知识”。每当这种时候,一些家长就会把孩子推到身前,叮嘱小孩专心听。一个小女孩犯困依偎在母亲的腿边,母亲低下头细声地说:“一定要认真听,出去后请你吃冰淇淋。”

在介绍《痕》时,一个小男孩指着用毛毡拟真的女性腹部说“这好恐怖!”

苏苏立马摇着手指头说:“这不恐怖哟,这是非常真实自然的,这些沟壑都是妈妈们剖腹产后肚子上留下的妊娠纹。”小男孩收回了手指,抬头看了看他妈妈。

周雯静的《女人系列 · 节育环》

02 带孩子看展的父亲

只有一个

有意思的是,整个观展过程中鲜少有成年男士的身影。展览建议7岁以上儿童观展,但要求12岁以下儿童需要在父母的陪同下观展,而基本上都是妈妈带着孩子来观展。

在北青报记者参观的这段时间里,整个展厅里仅有两名男士,除了记者本人,还有一位是陪妻儿来看展的。

这是一位中年男性,自始至终藏在观展人群的最外围,一会儿低着头搓着手,一会儿叉腰望着妻儿,在约1个小时的观览中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这些东西,大人虽然知道,但不知道怎么给小孩说,小时候我的父母也没教过我。”这位中年男性说。

主办方霉辣的工作人员表示,大多数时候都是母亲大大方方地带着孩子来看展,反而是父亲通常会表现得更“害羞”一些。

单亲全职妈妈绵绵带着一对儿女来观展。7岁的姐姐扎着双马尾,与讲解员形影不离,非常积极地回答各种问题。刚上小学的她,就能说出男女生隐私部位的全称,知道什么是“宫缩”,甚至能认出“安全套”。而比姐姐小几岁的弟弟则显得比较懵懂,在队伍中一言不发。

孩子们在看展

绵绵此前是一家医院的儿科护士,如今在家带娃的同时做自媒体。对于女儿的表现,绵绵并不意外。“大概女儿七八个月的时候,就给她看了许多有关性教育的绘本。”绵绵说,女儿对生理知识好奇时,她也毫不避讳。

有一次来月经的时候,女儿好奇妈妈的屁股为什么会流血,还问她痛不痛。绵绵耐心地给女儿解释:“每个女孩子到青春期都会来月经,有些人会痛,而有些人不会。”

谈起为何要带姐弟俩来看性教育展,绵绵回忆起前几天接女儿放学时,看见她同班的小男孩告别时亲了她的脸。

当时绵绵就问女儿怎么可以让男生随意亲自己。女儿说:“因为我们是很好的朋友。”看着有些天真懵懂的女儿,绵绵觉得有必要让姐弟俩学会保护自己,同时和小伙伴尊重彼此。

另一方面,绵绵认为自己作为单亲妈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弥补的“缺口”。绵绵说,由于家里男性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不知道如何让儿子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的身体。

展览上的孩子们

在性教育展览中,有一个叫作《身体红绿灯》的互动展品。讲解员苏苏会引导现场的小孩子认识身体中别人不能触碰的“红灯区”。绵绵的女儿一直在和老师互动,儿子则告诉老师“内裤遮住的地方是隐私”,这让绵绵觉得非常欣慰和感动。

据展览创办人“色阿”的观察,比起自己10年前刚开始做性教育的时候,如今社会上关于性教育的认可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家长的意识也在提高,对性教育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女孩,很多家长也认为,男孩同样应该知道如何认识自己、保护自己。

展览上的孩子们

03 最需要性教育的

不在城市里

对于在贵阳办性教育展,“色阿”坦言,是有压力的。她曾担心那里还没有建立起看展的消费习惯,可能会导致自己无法收回成本。

此外,她还会顾虑贵阳是不是足够开放,担心办展遇到阻力,尤其是针对谈论“性”的展览,她觉得不能太过直白。所以,最终出现在展览上的展品都选择了用艺术的形式呈现。

“这种抽象的方式更容易被外界接受。”“色阿”说,像《红色血脉》这个展品中有一幅就是用蓝晒(铁氰酸盐印相法)刺绣缝出来的身体图案,作品中央的红色针线像叶脉一样向四周蔓延。

这一作品的创作者陈玥同,希望通过这种艺术图案展现出女性怀孕后的妊娠纹,呈现怀孕后女性身体的变化。

但很快,“色阿”就发现在贵阳办展的价值。因为一些来观展的当地女性告诉她,她们的妈妈或者奶奶辈的生理用品就是用卫生纸,甚至有用草木灰的,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小时候也都用过。

这样的情况是“色阿”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而这也让她意识到,这里比起那些更开放的城市,更加需要性教育。

在观展人群中就有一群来自山里的女孩子,她们是来自毕节大方县山区元宝女足的32名小球员,这些女孩子就读五六年级,她们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儿童。此次,受到主办方霉辣的邀请来此免费参观。

元宝女足组队到现场看展

“色阿”表示,比起城市,贵州许多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居多,学校“性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性教育”对这些女孩子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概念。

此前有一位元宝小学的支教老师在网络上分享她的经历,她曾看见一个小男孩拿着小女孩的内裤在操场上奔跑,也见过女孩会在厕所里为月经初潮而感到害怕。

谈到山区小学接受性教育的现状时,元宝女足的教练徐召伟坦言:“孩子们平常很难有机会看到这些东西,关于‘性’的知识,也很难找到适合的读本,信息闭塞和家长陪伴的缺失也是难以弥补的。”

现在,元宝女足有机会通过这个展陈看到大山里见不到的性教育内容。霉辣的创始人“色阿”亲自带着元宝女足观展讲解。

她回忆道,其中许多孩子喜欢躲在角落,基本不与她互动,表现得十分羞涩,像时刻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

当逛到《撕掉标签》这个展品时,孩子们的情绪才慢慢开始释放。“色阿”说,她们会非常认真地看每一个标签,然后“色阿”发现“女人就该照顾家庭”这个标签是被撕掉最多的,而且会被撕得非常“粉碎”。

《撕掉标签》

令“色阿”感触最深的是,孩子们对与“母亲”相关的展品都有着尤为浓烈的兴趣。“色阿”说,展区里有一处走廊模拟了母亲的子宫,并且用文字介绍了母亲怀孕时的感受。许多小孩都不会留意,但元宝女足的孩子们在这儿停留了很久,“她们想尽可能了解关于母亲的一切”。

还有一个勇敢的小女孩尝试了展区的分娩体验,一直到10级,脸都憋红了,手拽着身边的同学,额头上滴着汗珠,体验结束后她立马舒出一口大气,瘫到椅子上。离开时,她在留言墙写下了“其实刚刚我一直在想妈妈”。

临近观展的尾声,“色阿”注意到,全程面无表情的女孩子们中,有人在留言墙上写下了:“爱自己是人生第一部电影。”

观展后的留言区

04 改变生活的

一次体验

而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贵阳性教育展的观展人,通过性教育展,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贵阳人小蔡今年16岁,在所有志愿者中,他的容貌显得异常稚嫩。

与大多数高中生一样,小蔡对“性”的认识一直懵懵懂懂。直到偶然在书店里看了韦罗尼克·莫捷《性存在》这本书,他才颠覆了从前对“性”的许多看法,也激起了他关于“性”教育的好奇心,而恰好“我向许多人打听过你”性教育展来到贵阳,小蔡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来当志愿者了。

“在贵阳这样的活动很难得一见。”小蔡说。

性教育展览中最“击中”小蔡的是《红色血脉》。从作品简介中,他第一次看到原来对女性的身体竟有如此美妙的比喻,“月经似潮汐,时而汹涌,时而温柔,孕肚似月亮,时而丰满时而残缺。”

在小蔡看来,“性”是可以成为当代社会探讨话题的,比如不同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不同性别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不同性别对异性的不同看法等等。但在小蔡的身边,这些关于“性”的话题是被羞于谈起的,偶尔有些言论也只是粗俗的俚语或玩笑。在同龄人中,小蔡找不到可以讨论两性话题的对象。

作品《红色血脉》

在现场工作人员的邀请下,小蔡成为了展会中年纪最小的志愿者。除了检票以及维持展览秩序之外,小蔡也尝试着拿起麦克风,给观众介绍展品。

讲解的过程也让小蔡对展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渐渐意识到性教育展里的许多展品也是在反映女性的社会角色在当代世界的处境。”小蔡说。

展览创办人“色阿”解释说,在“性”这件事情上,女性常常处于结构性的弱势,常常是被利益损害的一方,所以女性主义题材是性教育中无法被忽视的视角,但在展览中也会有男性或中性元素,希望通过展览让两性看到各自的隐秘问题。

在性教育展上,小蔡找到了一个可以谈论“性”的平台。

小蔡回忆道,有一名女观众,是位语文老师,在讨论刻板印象时她提到古代妓女的生存状况,小蔡则立即和她分享了自己读过的《柳如是别传》中的一些感想。这位语文老师离开时还送了他一杯奶茶。

看展的人

类似这样与陌生人平等而深入的对话,在小蔡的人生体验中还是第一次。

在倾听与对话中,小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在这里他把对于“性”方面的见解能够自然地表达出来,“一个月以来,我能体会到在这里大家可以真心地接受我,当我鼓起勇气把我真实的想法告诉大家时,他们很愿意聆听,也很理解我的感受,会愿意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帮助我,而不是进行说教。”

谈起对于“性教育”的认知,小蔡认为,性教育它不应只是生理发展的教育,还是心理发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教育,关于自我尊重和接纳的教育。

“色阿”认为,性教育在中国的道路还很长,目前很多性教育工作者希望性教育能够纳入义务教育中,因为孩子们需要性教育。他觉得通过艺术去尝试“性教育”是可行的,“这种展览能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带给观众,让大家记住这些体验的同时,将知识也一并吸收进去。”

“色阿”希望可以将展览做成一个公共事件,并且让性教育行业里面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都可以在这里面获益。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代紫庭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 | 受访者供图(头图为展览主题海报)

0 阅读:20

北青放牛班

简介:以青年视角报道热点新闻,关注青年、研究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