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做人,用心为艺——汤永志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兴安看看趣事 2025-02-05 11:34:45

坦诚做人 用心为艺

——汤永志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涂道亮

我与永志兄相识近四十年,皆师从江南名宿阮良之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又一同供职于铜陵市书协达二十年之久。永志为人坦荡谦逊、乐于助人,为艺执着用心,持志以恒。虽命运多舛,然乐观应世。无论生活多么困蹇,但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追求从未放弃。他常说,书法是他心中的一尊佛,他视艺如命,以书证道,将艺术化熔于平常,做人研艺,力求无为。

汤永志,1965年出生于安徽铜陵,号汲古斋,抱山堂主。曾任安徽省书法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大厦报》副总编、执行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艺委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隶书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篆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煤矿书协理事,中国煤矿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安徽省高等学校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安徽省铁军书画社副社长,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释文:龙 (35㎝x35㎝)

永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习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篆刻理论家阮良之先生。以颜柳楷书为根基,行书法二王,篆追《散氏盘》、《毛公鼎》,隶宗曹全、史晨、衡方、乙瑛、礼器、张迁诸碑,并参以汉简。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上溯汉魏,下窥唐宋明清各代法书,熔碑帖于一炉。他的书法创作以隶书为主,追求生拙坚净的艺术效果,其隶书守邓石如之质,取秦汉简牍之象,在法、象、意之间蒙养生活。在近期各种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永志对古法的汲取,把隶之整饬和简的散逸、交错合融,能化古入今,不被传统所缚。看他创作的隶书,你会明显感到线型时尚飘逸之外形下,潜藏着深厚的古法之蕴。他的隶书线形造制,简约而不简单,并能很好地融书法的两极,以求章法灵动不失生拙,形成他的独特的隶书风貌,他把自己对自然的观照注入作品。以广博的社会实践和字外修为,涵养线质的平和和化境。他创作的隶书,有汉之质、宋之巧、清之趣,用笔质朴凝炼,浑融简拙。结字整而有让,注重墨白的分格,取势间杂草意,显得跌宕多姿。他认为书法是一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视觉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中完成心念和刹那,应有一种冲动,一种震憾人心的审美。

佛造像 (2.5㎝x2.5㎝)

永志的篆刻从汉印入手,得其肃穆,又近摹明、清印风,有着很强的写意性,尤其表现在他的创意上。也许是徽派篆刻的渊博,明清徽皖篆刻大家,无论是篆刻的实践还是理论的成果都引领潮流,各呈风雅。永志兄篆刻创作受徽派影响很深,他对明清的书法篆刻研究亦颇深入,近年来见报的系列书法、篆刻论文,阐述其独立的艺术见解。对于永志的篆刻创作,他虽遍猎明清各派,风格多样,但总体体现为大、雅、厚、拙。就篆刻个性语言,我更喜其佛像造制。当代佛像印创作,不乏才俊,然以我执入印者众。永志佛像篆刻以禅蕴大化,抽剥概括,使造像印在不似之似间,以求化境,确非易事,这大概是在深厚生活中之再现,以印证佛,行方便法门,有空山照花,坐看云起之感。永志对印章的研究深入而全面,这一点与其师阮良之先生相契。他能很好地发扬乃师艺术精神,古今互用。阮良之先生对明清徽皖六大家论述以及“以印入书,以书入款”两以论述,倡导古雅正大、宏扬书法篆刻艺术美等观念对永志兄影响很大。故永志所刻佛像印创意独特,刀法生涩从容,体现碎刀徐进之节奏感,笔画之粗细变化,线形刚劲钝拙,柔中寓刚,起止转落,刀过无痕,使其笔意刀味之外而有别趣。他在印章创作中还善于造险化险、计白当黑,营造开合,使其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能圆融古今刀法,使其印风更具朴茂,灵动中有沉稳,方寸之间尽展意象,达到心手双畅之书写之境,做到了心性与气质相表里,内敛与奔放和合为一。

释文:素心如兰 (138㎝x34㎝)

永志兄曾在他出版的书法作品集后记里,描述他与书法的情愫。“我爱在砚田耕作,是墨香所诱,是素纸所感。如农夫命运总被四季节气所驱,铁匠被炉火和铁器所牵制,士兵被军号声催促冒生死去冲锋陷阵一样简单,书法于我是沁入骨髓深入的痴迷。于是,毛笔是我延伸的手指,墨汁是我另一种红茶和酒液琼浆,于是,我心里住进了一尊佛——书法之佛陀”。他把书法做为生活的修行,故对书法之敬宛如对生活之诚。所以他的书法篆刻在不平常中求平常,正如王守仁云:“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揭示出真艺术及艺术乃人内心之外化。只有做真实的人才能产生真善美的艺术。当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周俊杰对永志书法评曰:“永志书法以碑为主,隶书为主攻《张迁》,篆刻则法《散氏盘》”,故其书整体取法高古,风格沉郁、厚重、苍涩中充满奇趣,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将在当代书坛占一席之地。”诚哉斯言。

佛造像 (3㎝x3.5㎝)

永志师从阮良之先生学书治印30多年,先生的人品艺德、道德文章始终影响着他。阮先生常常告诫学生,学书如做人,心正且书贵,中华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习之者要做到合古、合今、合己,方能成气象。我想学书当如参禅,法为空境,守意追念,化念成象。一个书家其真正收获的是在习书之过程中体悟人生,并获知与人生相通的理念,不管你最终修成儒之仁德、道之无为、禅之圆满,但书与我,则化合中道,达圆融之境界,想永志兄亦深悟其理。

佛造像 (3㎝x3㎝)

熊秉明先生《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中,谈到人与书法的关系时,他认为“书如其人”的人,“是个体的人,具体的人,书法和个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不仅指他的个性、禀赋、性情、学问、人生观,更包括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日日夜夜累积起来的饥渴病痛,悲欢离合、希望和惊扰、失败与成功”。熊先生因书法而立说,但目标是生命。我想这正契合永志兄人与艺合、为艺先立人之艺术观。

释文:留余 (35㎝x35㎝)

永志兄四十余年孜孜地追求着书法篆刻艺术,把人生的体验融入对艺术的理解中,把对生活之敬转化为对书艺之敬,以虔诚之心,不断创作出符合时代的艺术精品。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再登绝顶莫辞劳,既济矣,录斯联,与兄共勉。

2024年6月18夜于五柳堂

涂道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作协、评协、美协会员,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安徽省书画院《名人与艺术》杂志主编。

释文:夜静听钟 雨后观山 (240㎝x60㎝x2)

释文:福 (35㎝x35㎝)

释文:花开春富贵 竹报岁平安 (240㎝x60㎝x2)

释文:临津艳艳花千树 夹径斜斜柳数行 却忆金明池上路 红衣争看绿衣郎(240㎝x124㎝)

释文:风采三秋明月 文章万里长江 (138㎝x34㎝x2)

释文:神州 (4㎝x4㎝)

释文:日进斗金 (138㎝x34㎝)

释文: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180㎝x30)

释文: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69㎝x69㎝)

释文:壁垒一新 文章千古 (138㎝x34㎝x2)

释文:万松春不老 多竹夏生寒 (138㎝x34㎝x2)

释文: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69㎝x69㎝)

释文:向阳而生 (3.5㎝x3.5㎝)

释文:风至山中无不和畅 月生海上自极光明 (180㎝x40㎝)

释文:精气神 (138㎝x34㎝)

释文:银月 (69㎝x40㎝)

释文:临津艳艳花千树 夹径斜斜柳数行 却忆金明池上路 红衣争看绿衣郎(69㎝x50㎝)

释文:松鹤长寿比南山 牡丹富贵名天下 (138㎝x34㎝x2)

释文: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69㎝x69㎝)

释文:孤峰雨巷 (138㎝x34㎝)

释文:狂歌惊冷月 醉眼笑西风 (138㎝x34㎝x2)

释文:雨山泾选 (138㎝x34㎝)

释文:福 (3㎝x3㎝)

0 阅读:0

兴安看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