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九周年,除了全球各地举办大大小小对于战争反思的活动以外,出版界也出了许多关于二战的书籍,有些是关于反战的省思,有些则站在各自国家的立场与意识形态,有些书籍的论述重心放在在战争本质。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则站在“日本到底为什么会发动战争?”、“到底是哪个人或哪群人发动了战争?”的立场。作者俞天任直接给出答案——日本的参谋。
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一直到1945年无条件投降前,他们的军方发展出一种很特殊的军令与军政系统——参谋,参谋若以中文或我们所能理解的应该泛指企划幕僚之类的工作,但日本军部的参谋却一步步成为军队的决策者,甚至成为日本政府的决策中心。要阅读本书之前,容我提醒读者,作者身为国人,对于当年的日本与日军难免有些主观的偏见,如把日军参谋本部形容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颟顸无能的武夫”,我认为刻意贬低敌人对于历史的真实呈现并没有太大帮助,但无论如何,本书可以带领读者从历史迷雾中一窥“日本参谋本部”这个神秘的战争发动机器。参谋本部是掌管大日本帝国陆军军令的机关,在1886年到1888年间进一步掌管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令。当年日本军官与将官的养成相当狭隘,绝大部分是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考进陆军大学,甚至还有从陆军幼校一路念上去的,比如东条英机。在那种极端重视排序、成绩与长幼伦理的封闭环境中养成,换句话说,当年日本中高阶军官几乎全数是那种从六岁便开始接受人格扭曲的教育。日本陆军不重视实战经验,许多派赴战场担任指挥官的大佐或少将,竟然都没有实际战场的作战经验,这些军官从陆军大学毕业后,完全靠成绩高低(如前面几名毕业生得称为军刀组)或人脉关系来决定分发,学校成绩最优秀的则会安排到参谋本部,一旦跻身参谋本部便等于是升官的保证班,想想看,一个从六岁到四十岁都活在闭门造车的环境,突然有一天跻身政府决策圈或实际领导作战部队,那会是种多么荒谬的情况,偏偏日本就被这种荒谬的参谋体系掌控了五十几年。本书前前后后举了几十个重要的日军参谋,他们的生平以及在这场战争中所犯下的严重错误,读者可仔细阅读之。本书的知识含金量颇高,比如本书也提到日本陆军与海军的长期不睦,恶名昭彰的军种对立与互相抵制造成日军的败亡甚至周遭国家的悲剧,最著名的例子是鼎鼎大名被喻为战神的乃木希典,乃木希典是日俄战争中的日军陆军指挥官,他为了面子和无谓的战争理论,坚持要陆军攻下并占领其实不怎么具有战略位置的203高地,短短的几天日军伤亡人数超过五万,而俄军的伤亡却不到三千人,搞到最后,才由海军接手从国内调来要塞巨炮从海上的军舰改炮击攻势结束了这场制造无谓伤亡的无谓战役。更离谱的是,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乃木希典非但没有接受惩罚,回日本后还接受天皇的表扬,可见,参谋本部的官官相护以及所谓的面子,在日本当时的军部与政界远比士兵生命与战略利益来得重要,这种文化蔓延到整个日本军部,演化成参谋独大的特殊体系。明治维新时代创军时,海军由以前的萨摩藩人物构成高层将校,陆军则由长州藩出身者掌管,两藩都是日本强大的势力。之后由于陆军参照法国和德国作为蓝本,海军则师法英国,使得两者在发展路线、对国际的观点和立场上也逐渐扩大了差异容我用更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玩过大富翁这种纸上商业金融游戏,想想看,如果一群从六岁开始就只会玩大富翁游戏的人一直玩到四十岁,然后派这种人去接掌财政部长或经济部长,甚至干总理、总统,这是何其荒谬的事?日本参谋本部的军官基本上就是一群毫无作战经验甚至连战场都没见过的人,躲在东京的办公室或防空洞内摊开一大堆“闭门造车”的作战方案,指挥几千里外的南洋或中国战场的日本军队,对这些参谋而言,军队打残了打没了宛如电玩一般,再派一队顶上就是,战略上只会进攻,完全没有撤退或和谈的空间,反正打没了一队还有一队,到最后眼见胜利无望,竟然下达“一亿玉碎”的可怕指令,只为了自己“天马行空自以为是的战略”,只为了不让自己被盟军俘虏,不顾别国百姓的死活,更不顾自己国家军民的死活。
这批参谋抱着一种从小被洗脑洗到大的疯狂意识形态指挥军队治理国家,用绝对排他的标准——暗杀不听话的人,从而形成军国决策小圈圈,不懂得转弯,不懂得妥协,不懂得接受新知与信息,只不过打赢了两场小战争——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便以为全世界都是如此不堪一击。从本书可以得到一个教训,政府的决策圈必须广纳各种意见,必须定期更换新鲜血液,政府的决策者必须具备多重人生经验,日本的军国主义的祸首——参谋们都是那些“从五岁到五十岁都呆在校园”或“一辈子只干过公务员没做过其他行业”的官僚。当年的日本就是被这么一群“军校怪物”掌权了五十年,除了祸国殃民以外更危害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