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与19兵团的朝鲜战争:扬长避短专打韩军,算是个好将领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5-02-20 10:37:39

今天我们说朝鲜战争中的军中密史——永胜的朝鲜战争。

永胜就是我们今天主角的名字,为避免不好的联想,他的名字我就不打全了,懂的自然懂。

1953年5月时任中南军区参谋长的永胜接到军令——接替韩先楚,继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

志19兵团下辖五个军,第1、第46、第63、第64、第65军,1951年2月15日作为第二波志愿军由安东入朝参战。1953年19兵团缩减为三个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转入阵地战,最大战斗规模是以美韩连以下的阵地为攻击目标。

尽管如此,永胜奉命赴朝仍是如履薄冰。因为战争从来不是儿戏,尤其是他这个级别的将领,一个决定的失误,都可能导致麾下将士们的生命凭白牺牲,所以他在入朝前认做了很多调研工作。他听到了很多朝鲜战争的具体情况,查阅了五次战役中3兵团王副司令员麾下的第60军180师全军覆没,不由惊起一身鸡皮疙瘩,庆幸自己没指挥这一仗,否则结果想都不敢想。老美看来是真的硬骨头。

再说两年前九兵团宋司令何等自信,战前誓言西风横扫落叶,快刀轻切豆腐,定要全歼美海军陆战一师,结果这场仗结束后,“上位”看了战斗宋司令总结报告,亲笔写下“心情极度的沉重,东线伤亡4万多人。其中冻死冻伤就有3万多人,教训惨痛啊!大伤了我们的元气。”

永胜真是佩服“上位”的大德大量,也没把宋司令咋地,1953年1月10日“军中养老院”高级步兵学校正式开学,让宋同志当了校长,给学员们多讲讲长津湖大伤元气的惨痛教训。

永胜入朝后(5月13日)率领志19兵团三个军,协同人民军第3、 第7军团,在北汉江两侧发动“夏季反击战”。

打仗肯定要扬长避短,也可以说要柿子专拣软的捏,所以永胜专捡韩5师、8师25个营以下阵地为重点目标,但此时的韩军经过一系列的实战下来,也已经从前期的警察部队蜕变成了硬骨头,前沿坚固阵地让19兵团久攻不下,美军更是块硬茬儿,一个连的防守阵地被重兵围攻都能岿然不动,19兵团反击行动一个月后遂告结束。

接着就没啥硬仗打了,永胜指挥的19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囤运弹药粮食、补充新兵、挖坑道、挖堑壕、挖交通壕……堂堂黄司令变成了如假包换的“工兵司令”。虽然不太威武,但任务完成的很扎实,也很好的巩固了阵地和后勤。

我在直播中说过这一段,我个人觉得永胜这仗打得还是规规矩矩的,打敌方短板的战术也选得不错,尤其是珍惜麾下弟兄们的生命。还是那句话,在保证军令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自身的伤亡,只有在自身不犯错的情况下,才可能抓住敌人的失误创造奇迹。

很多人在网上咋咋呼呼,天天要战天斗地的,总说珍惜和平的观念就是“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等等。可这些人从不知道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更不知道家中的顶梁柱若是没了,家中的父母妻儿会过得多么悲惨。哪怕有抚恤和荫封,可人没了!孩子还要十几年才能成长起来,老婆也大概率会改嫁。

只有人活着,才有机会建功立业!人死了,万事皆休!

总之我觉得永胜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入朝之前就认真做了先期情报工作,入朝后打也还不错,扬长避短、四平八稳、规规矩矩,尽可能地保全了兄弟们的性命。在尽力完成军令的情况下,巩固阵地,丰富后勤,弹药粮食、补充新兵、挖坑道、挖堑壕、挖交通壕功,这些难道不是军功吗?汉朝的萧何战功不如曹参周勃,谋略不如张良韩信,却因为后勤搞得好,论功第一位。所以,只要能从半岛活着回来,那就是大英雄,何况还和美军和韩军真刀真枪的攻防了这么久!

我这里用萧何只是做个比喻,并不是说永胜比得上萧何。不说政治,只说这一趟入朝参战的指挥,永胜还是对得起自己的将军身份和麾下的弟兄们的。

本来永胜得胜回朝自有加官赐赏,可偏偏朝鲜停战前,他还挺负责的,仍旧要视察前线阵地。在视察前沿阵地时遇美军飞机轰炸,他的小腿被一块崩石砸伤,幸亏没砸断到腿骨头,但削去一大块皮肤,成为他戎马一生唯一的战伤。祸不单行,永胜同时得了肾结石病,原来朝鲜不但石头硬,水也特别硬,呵呵。

就这样永胜在朝鲜待了五个月便打道回国治病,不过总算在朝鲜和美韩连营规模的对手打了几次“攻坚战”,也算是光荣负伤。

永胜回国后继续担任中南军区参谋长,1955年4月中南军区改编为广州军区,他的老首长101推荐永胜任广州军区司令,内定授上将军衔。永胜春风得意马蹄急,拿着最上层的命令去广州市越秀区军区司令部走马上任。

广州亚热带植物的鲜花果实的香味取代了朝鲜的硝烟和血腥味——珠江花月夜风,最后把永胜的骨头熏软了,这是后话。

1 阅读:74

红晓岩谈古论今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