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爱的这两种海鲜,寄生虫最多!再好吃都要管住嘴

大斌无病科普 2025-02-15 03:34: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贪嘴而躺上病床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对海鲜爱得深沉的朋友。

他们总觉得海鲜生吃最鲜,最能尝到大海的味道,可惜,很多人尝到的不是鲜,而是悔。在医院里,每年都能遇到因为吃生海鲜感染寄生虫的病例,轻则腹痛腹泻,重则肝脏、肺部甚至大脑都可能“沦陷”。

今天就来说说两种寄生虫最多的海鲜,哪怕再爱吃,这口也得悠着点,不然可能会让你的人生体验瞬间升级,直接从美食节目切换到医疗纪录片。

前不久接诊了一位三十岁出头的男士,脸色蜡黄,肚子胀得像鼓,整个人瘦得脱了形。他一进门就说:“医生,我最近老是没胃口,吃啥都恶心,肚子还涨得难受。”

检查结果出来后,大家都倒吸一口凉气——肝吸虫感染,而且已经导致肝脏严重受损。

再一问,他几乎每周都会约朋友去吃生腌海鲜,尤其是醉蟹、醉虾,觉得那种鲜甜的口感是其他烹饪方式无法比拟的。结果,这些寄生虫也顺着他的胃口,直接住进了肝脏,还在里面安了家。

第一种高危海鲜:淡水鱼生

如果有人跟你说:“这鱼很新鲜,刚捞上来的,生吃绝对没问题。”请一定要狠狠地摇头。新鲜≠无菌,尤其是淡水鱼,简直是肝吸虫的天堂。

肝吸虫到底是什么鬼

这是一种专门寄生在人体肝胆管的寄生虫,感染后会导致肝胆管炎、胆囊炎,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它们的幼虫主要藏在淡水鱼的肌肉里,尤其是草鱼、鳊鱼、鲫鱼这些常见的鱼类。你以为自己吃的是鲜嫩鱼生,其实很可能是“寄生虫孵化套餐”。

感染后,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刚开始,可能就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很多人以为是吃坏肚子了,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随着寄生虫在肝胆管里越来越嚣张,可能会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甚至肝功能衰竭。如果长期感染,肝硬化、胆管癌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第二种高危海鲜:醉蟹、醉虾

别再迷恋那股子“入口即化”的鲜美了,你以为的美味,可能正是寄生虫的温床。

肺吸虫,专挑肺部下手

醉蟹、醉虾的隐患主要来自肺吸虫,它们的幼虫藏在蟹壳和虾壳里,外表看起来干干净净,可一旦生吃,寄生虫就能轻松进入人体,在肠道里“孵化”,然后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跑到肺里安家。

感染后,你可能会经历这些

初期症状跟普通肺炎差不多,咳嗽、气短、低烧,甚至会咳出带血的痰。严重时,寄生虫可以在肺里形成脓肿或者囊肿,导致肺部损伤,甚至可能扩散到大脑,引起癫痫、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吃海鲜,怎么才能安全又美味淡水鱼一定要熟透:水煮、清蒸、红烧,总之,100℃加热至少几分钟,才能彻底杀死寄生虫。生腌海鲜,最好直接pass:酒精、盐巴、醋都杀不死寄生虫,别再迷信“高度白酒能杀虫”这种谣言了。注意餐具卫生: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切生食的刀具、砧板,一定要单独使用,并彻底清洗消毒。定期体检,防患未然:如果你长期生食海鲜,建议每年做一次寄生虫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人这一辈子,吃得开心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吃得安全。如果你已经养成了吃生海鲜的习惯,不妨考虑换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毕竟,美食再诱人,也抵不过身体健康来得实在。

那些寄生虫,不会因为你是个美食家就对你网开一面,它们只认宿主,不认人情。

所以,珍爱生命,远离生食。让美食成为享受,而不是隐患。

参考文献

《中国寄生虫学》主编:王维真,人民卫生出版社

世界卫生组织(WHO):《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全球影响》

《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对策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