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苦,叫反流性食管炎,三类药给它“治”得服服帖帖

大斌无病科普 2025-02-17 03:32: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人有时候真是太不讲武德了,白天胡吃海塞,晚上葛优瘫,一日三餐毫无规律,夜宵撸串、火锅、大排档,这边刚吃完,那边就往床上一躺,生生把自己吃成了一座随时喷发的“活火山”。

胃里的胃酸像是失控的洪水,冲上食管,灼烧着毫无防备的黏膜,最后换来的,是胸口烧灼感、反酸、嗓子发紧,一口气憋在胸腔里,硬是上不来下不去。

有的人甚至半夜被烧醒,胃里仿佛在燃烧,喉咙被呛得生疼,这种感觉,真的让人怀疑人生。

反流性食管炎,这位“消化界的刺头”,专挑作息混乱、饮食无度的人下手,一旦盯上你,它就像个无赖,赶都赶不走。

前几天门诊上来了一位40岁的男士,捂着胸口,一脸痛苦地坐下。听他说,最近几个月,吃完饭总是嗓子发紧,胸口像着了火一样,每天夜里被烧醒,翻来覆去睡不着。

去药店买了点胃药,吃了也不管用,甚至有时候喝口水都觉得嗓子疼。最惨的是,连着几次开会,话说到一半嗓子就哑了,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喝水都压不下去。

一听这些症状,我心里基本有数了。这哪是什么普通的胃病,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啊。

做了胃镜,果然,食管下段的黏膜已经被反复的胃酸冲刷得红肿破损,像是被火烤过一样,甚至还有轻微的糜烂。如果再拖下去,怕是要发展成更严重的巴雷特食管,甚至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大多数人可能以为,胃酸是老老实实待在胃里的,其实它也有“淘气”的时候。本来,食管和胃之间有个“闸门”——下食管括约肌,负责控制胃内容物的进出。

但有些人天生这个闸门就松松垮垮,还有些人是后天作的,比如吃得太油腻、喝太多酒、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甚至压力大、情绪焦虑,都会让这个闸门变得不那么“靠谱”。

一旦这个门关不紧,胃酸就开始倒流,沿着食管一路往上冲,碰到哪儿,哪儿就遭殃。食管黏膜本来就比胃黏膜娇嫩,根本扛不住胃酸的腐蚀,时间久了,就会出现炎症、糜烂,甚至溃疡。

既然罪魁祸首是胃酸,那治疗的关键就是——让胃酸老实点。现代医学早就给出了成熟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三大类药物,让反流性食管炎“低头认输”。

第一类: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酸的“闸门卫士”

这类药物可以说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天花板”治疗方案。它能直接抑制胃酸的分泌,从源头上减少胃酸的产生,比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等。

每天一颗,连续吃4-8周,能大大改善炎症和糜烂,食管黏膜也能慢慢恢复。不过,这类药不能随便停,必须按疗程服用,否则胃酸会反弹得更厉害。

第二类:H2受体拮抗剂,胃酸的“温和管家”

如果说PPI是强力镇压派,那H2受体拮抗剂就是温和派,比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这类药主要是抑制胃酸的分泌,但效果没有PPI那么强,适合轻度的反流患者,或者晚上胃酸分泌过多的人。

第三类:促动力药,胃的“搬运工”

有些人胃排空慢,吃完饭胃内容物老是在胃里滞留,给了胃酸“倒流”的机会。这时候,促动力药就派上用场了,比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能加快胃的排空速度,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机会。不过,这类药只能辅助治疗,不能单靠它来治反流性食管炎。

光吃药不改习惯,那就是“治标不治本”。反流性食管炎最怕的,就是那些让胃酸“蠢蠢欲动”的坏习惯。

1. 饭后别躺着吃完饭至少等两个小时再躺下,让食物有足够的时间往下走,而不是往上冲。

2.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腔压力,压迫胃部,导致胃酸更容易反流。所以,减肥不仅是为了身材,更是为了健康。

3. 戒掉刺激性食物辛辣、油炸、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这些都是胃酸的“助推剂”,吃得越多,反流越严重。

4. 睡觉时抬高床头可以在床头下垫个10-15厘米高的支撑物,利用地心引力,让胃酸乖乖待在胃里。

5. 规律作息,减少压力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让胃酸分泌失调,增加反流风险。适当运动、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反流性食管炎,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折磨起人来,绝对让你吃尽苦头。最可怕的是,长期不治疗,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所以,别再纵容自己的胃酸肆意妄为了。

健康的胃,就像一座稳固的城堡,而你,就是它的守护者。别等到城墙被侵蚀得千疮百孔,才想起要修补。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规律作息,别让胃酸成为你生活中的“隐形杀手”。

参考文献

《中国反流性食管炎诊治共识意见(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消化病学杂志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反流性食管炎指南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