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的所有内容都是参考网络资料,并融入个人见解撰写而成,特此告知。
作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后世赞誉他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然而,又有谁能料到,在其年轻时,他险些被自身欲望所击垮?这绝非寻常的“年轻气盛”,而是深陷其中,无法挣脱,甚至对科举考试的前途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
照理来说,像他这般出身寒门、被家族赋予深切期望之人,本应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读书当中,然而他却在京城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险些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后,他采用了一种听起来“愚蠢至极”的方式来戒除色欲,居然还获得了成功。
这件事情需要从他的家庭环境状况讲起。
曾国藩出身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是标准的农耕家庭,然而其家族对读书一事极为看重。
曾国藩的祖父尽管目不识丁,却对文化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认知,一门心思期望子孙能够凭借科举考试崭露头角。
曾国藩的父亲尽管考取了秀才,然而也仅停留在此阶段,未能再取得更高的成就。
故而,曾国藩承载了整个家族的期望。
年幼时的曾国藩着实也很有志气,五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十五岁考得童生功名,二十岁成为秀才,次年就顺利考中举人,这让家中亲人兴奋不已 。
为助他更上一层楼,家中筹措资金送他前往京城筹备会试。
然而又有谁能料到,这一去,竟使得曾国藩彻彻底底地“无拘无束”起来。
抵达京城之后,没了家人的监督,他原本以为能够潜心读书,没想到却沉醉在温柔乡里。
刚刚成婚没多长时间,他整天都和新婚的妻子亲密地待在一块儿,连书本都不想碰一下,甚至连房间都懒得走出去。
这般状态,怎么会有考上的可能?果不其然,首次会试时,他未能上榜,家中人获悉后满心失望。
此次失利使曾国藩有所警醒,他决意彻底改正以往的不足,将妻子送回故乡,自己全身心投入备考。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妻子离开后,他并未真正地安分下来,反倒将心思放到了京城的烟花之地。
他成为了八大胡同的常往之人,对某位烟花女子极为迷恋,每周必定前往,且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如此这般的日子持续久了,身体自然难以承受,没想到他竟因此患病,在会馆的床上足足躺了三个月之久。
待他病愈之时,朝廷再度开启恩科。他原本打算抓住此次契机,然而身体早已亏空,状态糟糕透顶,最终又一次名落孙山 。
历经两次失利后,他深感惭愧,没脸回家,便暂时借住在朋友家中。
直到此刻,他才真切地察觉到问题的严峻程度——倘若继续这般下去,莫说是功成名就,就连自身的健康都极有可能遭到损害。
于是,他毅然决定戒除色欲,还想出了一个 “拙招”:责骂自己。
曾国藩自幼便有记日记的癖好,此次他将日记当作了用于“自我惩戒”的手段 。
每当他心思散乱、想法不端之际,便会翻开日记本,将自己狠狠斥责一番,一直骂到自己满脸羞愧,这才肯停手。
起初,他差不多每天都得骂上好几回,就连最为严苛的言辞都用上了 。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察觉到自己骂人的次数愈发稀少,到最后,他居然真的成功抑制住了自身的欲望 。
这种方式看似愚笨,然而的确管用。
毕竟,能够每日都自我批判,直至有所觉悟、彻底悔悟的人,实在是极为罕见。
曾国藩不但达成了目标,还凭借这一方式彻底摆脱了困境。三年之后,他成功考取进士,踏上仕途之路。此后一路顺遂,不断晋升,最终成为晚清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
有人讲,曾国藩得以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自身才华,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他的自律。
不少人都渴望摒弃坏习惯,然而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曾国藩凭借这个“笨方法”,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自身命运。
倘若现代人具备他这般的坚毅劲头,或许诸多不良习惯都能够摒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