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在南海的动向引发广泛关注。这艘曾多次介入台海、南海事务的尼米兹级航母,因中国空军密集的实战化行动罕见折返,最终停泊于琉球群岛美军基地。事件背后,折射出西太平洋军事格局的深刻变迁。
在“卡尔文森”号北撤途中,中国空军展开立体化监控:运-9电子侦察机负责电磁信号捕捉,BZK-005无人机实施广域扫描,攻击-2与双尾蝎无人机则进行低空抵近观测。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尝试对无人机实施电子干扰,但中方装备的抗干扰技术使其全程保持稳定跟踪。日本《朝日新闻》评论称,这种“零距离监控”标志着区域态势感知能力的代际跨越。
回溯1996年台海危机,“尼米兹”号航母横亘海峡的威慑场景已成历史。如今,中国空军已在南海构建起半径2000公里的侦察打击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美军航母在南海的平均停留周期较五年前缩短40%,而同期中国海空联合演训频次增长三倍。此次“卡尔文森”号的紧急后撤,不过是这一趋势的最新注脚。
与“卡尔文森”号同行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遭遇意外插曲。法媒披露,该舰返航途中反应堆控制系统突遭异常电磁干扰,导致舰体倾斜需返厂维修三个月。尽管未指明干扰源,但军事专家指出,南海已成为全球电子战技术试验场——2023年区域电磁事件报告量较前年激增75%。
美军印太司令部内部评估显示,第一岛链内的传统海权优势正加速消解。中国部署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与高超音速武器,配合空基侦察网络,已形成多层反介入能力。琉球群岛美军基地虽暂时成为避风港,但其距中国海岸仅800公里的地理位置,在现代远程火力面前同样难称安全。
从1996年的横跨台海到2025年的谨慎后撤,“卡尔文森”号的轨迹划出了大国力量对比的转折曲线。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海事专家所言:“当航母从威慑符号变为监控对象时,海权规则的改写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