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正因特朗普政府的强势姿态滑向临界点。 据多方信源披露,白宫近期以军事手段相威胁,试图迫使德黑兰回到谈判桌,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强硬回应,将这场外交博弈推向"零和游戏"的危险境地。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源于特朗普宣称"已向哈梅内伊致信",但伊朗外交部明确否认收到任何官方信函。 哈梅内伊公开指责美方正在编织"伊朗拒绝和谈"的叙事陷阱,其真实意图在于为军事施压制造借口。 观察人士指出,此举与特朗普此前声称"泽连斯基主动致信"的手法如出一辙,暴露出其惯用舆论战制造外交主动权的策略。
伊朗始终坚持要求美国重返2015年核协议框架,但两届美国政府均未兑现承诺。 尽管欧洲国家偶有质疑伊朗履约情况,但德黑兰清楚问题的核心在于华盛顿——从特朗普单方面退出协议,到拜登政府拖延履约,美国政策的反复性已彻底摧毁互信基础。 伊朗谈判代表多次强调,不会接受任何超出原协议范畴的新要求。
分析认为,特朗普挥舞"战争大棒"存在多重考量:其一,通过制造外部危机转移国内对其"整军行动"的关注,当前美军正经历大规模人事调整,传统建制派力量遭系统性清洗; 其二,测试军队忠诚度,随着国安体系人事更迭,特朗普需要一场可控的军事行动巩固权威; 其三,迎合保守派"重塑美军战力"的政治诉求,但受制于1.5万亿美元年度债务利息的财政压力,实际开战可能性极低。
与首个任期相比,特朗普如今掌握着更集中的行政权力。 通过简化军事行动审批流程、改组国安团队,总统已实质获得"先斩后奏"的战争权限。 对伊强硬姿态既可向选民展示"强人形象",又能借机完成军队的终极忠诚度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近期频繁释放"开辟新财源"信号,从北美到拉美的多个地缘敏感区域均出现异常军事调动,这似乎预示着某种"低成本战略冒险"正在酝酿。
这场美伊博弈的本质,已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竞争范畴。 当"极限施压"遭遇"绝不妥协",双方在悬崖边缘的舞蹈正将波斯湾推向新的风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