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我从沂蒙山农村入伍,在服役期间,1979年云南边境燃起了战火,我所在连队老兵骨干开始报名支援前线,我感到真正考验和锻炼的机会来了,于是,我当即义无反顾地写了请战申请书,要求去前线作战。
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原本是打算从济南军区调往昆明军区参战的,我很幸运,最终在成昆铁路线上当了一名驻火车站的军代表,后来提干后,和铁路打起了交道。
并且在部队一直干到退休。
我从部队退休后,回忆当年在军营的日子,就像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油然,我也会想起那些同甘共苦的战友。
战友的情谊,就像永不干涸的河流,在我的记忆里潺潺地流淌。
退休这六年当中,我先后看望了当年的七位战友,我的足迹走遍了山东的许多地方:泰安、日照、德州、临沂、青岛......
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去莒南县探望老战友赵书同的经历。
三十多年后,当我踏上莒南的土地,内心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感情,那种滋味,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那么多年没见了,也不知他生活得还好吗?
其实,作为农村长大的我,心里特别清楚,他复员回到农村后,家里没有任何背景,文化也不高,日子肯定过得不尽人意。
赵书同和我是同年兵,人平时话不多,但为人特别真诚善良,那时在连队,我们俩情同手足,记得我提干受挫时,都是他开导我、鼓励我,让我再次鼓足前行的勇气。
1979年,他听说我要去云南前线参加战役的消息后,他找到了我,把我偷偷地叫到一边,然后从裤兜里掏出了二十块钱给我。
任凭我如何推辞,他都一定要给我,盛情难却,我只好接收下来,但当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要知道,赵书同家的兄弟姐妹多,他的条件不是很好,那些钱,几乎是他大半年的积蓄啊!
对于战友赵书同的恩情,我一直谨记于心,因此,在部队服役的日子,每次探亲回家,我都想法寻找他的下落,但由于我来去匆匆,再加上没有他的具体地址,我也没有能和他奸商以免。
后来,我退休了,我决定圆自己的梦,向自己的恩人当面说一声“谢谢”,于是,我从退役军人服务社那里打听,几经波折,才弄清了战友赵书同家的住址。
那天,我决定做一个“不速之客”,想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到了赵书同家的村庄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当我推开他同家虚掩的门时,映入我眼帘的,是简朴的农家陈设,一切的一切,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听到狗叫声,在堂屋里正在忙碌的赵书同走了出来,他定定地看着站在院中的我,随后,放下手中的扫帚,一下子冲了过来,将我紧紧地抱住。
我们两个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那样紧紧地抱着,抱着,犹如失散多年的亲人,我们的泪水也随之夺眶而出。
在我们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赵书同显得特别兴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晚上,他炒了三个农家小菜,一个是他家自种的青菜,一个是黄豆炒肉,一个猪肉炖豆腐,那些都是我爱吃的。
他说,你在部队时饭量就大,我怕你吃不饱,特意给你我盛了两碗饭,听他这样说,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说真的,我很感谢战友赵书同的做法,尽管时隔多年,他依然对当年我的生活习惯,记忆犹新。
酒逢知己千杯少,那天,我破例喝了半斤酒,我们两个人都有些醉了。
晚上,我们促膝长谈,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那一夜,我们同床共枕,说了整整一夜的话。
在交流中得知,赵书同退伍后,他一直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农民,日子过得清贫,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临别时,我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只留下回青岛的路费。
我知道,再多的钱也抵不过当年那二十元钱的情谊。
有人说:"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军旅生涯的历练,更是因为这份珍贵的战友情,它像一坛老酒,历久弥香;像一首老歌,永远动听。”
如今,每当我翻看在部队时拍的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看着照片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就会想起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
战友们,无论你们身在何处,这份情谊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