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缺水地区可以实施海水淡化工程,且我国已将其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可行性分析
1. 技术成熟性
我国已掌握主流海水淡化技术,包括“膜法”(反渗透)和“热法”(低温多效蒸馏)。例如,山东青岛董家口10万吨/日反渗透工程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鲁北碧水源项目通过自主技术将电耗降至3千瓦时/吨。此外,纳米材料等新技术研发也在推进,有望进一步提高效率。
2. 经济可行性
- 成本对比:海水淡化吨水成本已降至4.5—8元,与远程调水成本(如南水北调京津冀出厂价6.13—8.69元/吨)基本相当。
- 循环经济降本:山东无棣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园区余热利用、化工副产品回收等模式,将成本降低37%以上。
3. 资源保障性
海水资源无限,淡化水可稳定供应,不受气候影响,尤其适合作为沿海工业园区的替代水源。

二、实践成效与典型案例
1. 规模化应用
截至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已达290万吨/日以上。典型案例包括:
- 山东无棣项目:年产淡水15万吨,支撑化工园区用水,并实现浓盐水制盐、制啤酒的“一水多吃”模式。
- 天津国投北疆项目:通过设备升级改造,降低制水单耗,并推动淡化水作为市政供水补充。
2. 替代调水工程
研究表明,调水距离超过50公里时,海水淡化成本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沿海50公里范围内的高耗水工业项目。
三、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1. 顶层设计
《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沿海缺水地区将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并提出到2025年新增产能125万吨/日以上。
《海水淡化新战略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百公里近海岸带海淡建设”,计划到2050年通过淡化解决40%的新增用水需求。
2. 激励措施
包括税收优惠、电价减免(如免收需量电费)、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融资等。例如,山东通过省级政策将海水淡化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挑战与对策
1. 核心挑战
- 管网配套滞后:部分地方淡化水未纳入市政供水体系,导致产能闲置。
- 成本与市场壁垒:全成本核算下,淡化水价仍高于部分城市自来水价。
- 浓盐水处理:需通过提溴、制盐等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影响。
2. 解决路径
- 强制配置淡化水:建议将淡化水作为战略增量水源,强制规定沿海缺水地区配置比例。
- 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国产化膜材料、能量回收装置等“卡脖子”技术。
- 产业协同:推动“电水盐联产”模式,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结论
沿海缺水地区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具有明确的技术、经济与政策可行性,且已在山东、天津等地形成示范效应。未来需通过强化政策约束、完善管网配套、深化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规模化应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