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中冶发布2024年1-6月经营公告:
中国中冶2024年1-6月新签合同额人民币6777.9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6.2%,其中新签海外合同额人民币43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2.5%。从这里可以看到,今年由于受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很多建筑企业都出现了新签合同额下降的趋势。当然了,中国中冶抢抓海外市场机遇,使得海外业务突飞猛进。
订单分布从上图可见,订单主要来源于四川、山东、河北、上海、广东、云南、重庆、河南、安徽地区。其中主要的高层对接有:
2024年5月30日,中国五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陈得信会见了来访的河北省副省长金晖,双方就加强央地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在既有友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升合作层次、建立对接机制,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大宗商品贸易、新兴产业集群等领域携手再创合作新篇章。
2024年6月5日,中国五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陈得信会见了来访的九江市委书记刘文华,双方就加强央地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聚焦矿产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等,深化央地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部分大项目清单中国中冶1-5月新签单笔合同额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共61项,合计金额为1277.5亿,占新签合同额的18%,从此可见中国中冶的大单经营能力还是很强悍的。10亿以上的重大项目清单具体如下:
在这些10亿以上且独立中标的重大项目中,具体到每家的独立中标额如下:
上海宝冶独立中标额140.6亿;
中国二十二冶独立中标额140.3亿;
中国五冶独立中标额215.1亿;
中国华冶科工独立中标额126.1亿;
中国二冶独立中标额108亿;
中国十七冶独立中标额103.1亿;
中国一冶独立中标额91.3亿;
中冶南方独立中标额52.7亿;
中冶交通独立中标额51.6亿;
中冶路桥独立中标额24亿;
中冶京诚独立中标额22亿;
中冶焦耐独立中标额21.2亿;
中国有色独立中标额11.8亿;
中国二十冶独立中标额10.7亿;
中冶建工独立中标额10.6亿;
中国三冶独立中标额:10.4亿;
上海宝冶、中国二十二冶、中国五冶等在大项目独立中标额方面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咱们来看几个重点项目:
上海宝冶2024年6月,上海宝冶中标浦东国际机场四期场道及附属设施工程,建成后将加快长三角区域的互通互联,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出行体验。
该项目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一跑道东侧第二平行滑行道的向南延伸区域。主要包括两排机位以及附属滑行道,附属滑行道均满足B747-8的通行标准,道面面积17.38万平方米,道肩面积1.13万平方米,临时道面面积1.03万平方米,附属服务车道面积6.35万平方米,新建围界3125米,新建防吹篱147.8米,新建排水沟和箱涵5490.51米。
该扩建工程不仅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将加快长三角区域的互通互联,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出行体验,并满足基地航空公司中长期发展和枢纽运营的需求。该项目的顺利中标是上海宝冶对浦东机场客户维护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上海宝冶秉持“现场循环市场”理念的生动实践,既加深了与浦东机场持续合作的信任,又使得公司在浦东市场开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上海,在石家庄、北京等地区上海宝冶也是花开遍地,如:
2024年6月,上海宝冶接连中标石家庄高铁片区55号地块项目、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第22合同段项目,在超高层建筑和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再添佳绩,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石家庄高铁片区55号地块项目:
该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高铁片区,建设内容包括180米超高层建筑、公共配建、地下车库、设备用房、人防和其他附属设施等,总建筑面积20.42万平方米,是石家庄主城区的又一标志性超高层公共建筑项目。
项目设计理念参考了山字形的立面形态,凸显了稳健传承、百年不衰、昂扬向上的山石文化精神。建成后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河北省委省政府强省会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增强石家庄作为省会对省内城市的辐射效应,助力石家庄早日完成“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奋斗目标。
该项目的中标是继石家庄美术馆项目后,上海宝冶与石家庄城发投集团的再次携手合作,是上海宝冶积极践行“现场循环市场”理念的成果体现,对于全面提升上海宝冶在河北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第22合同段项目:
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是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标志性线路。此标段用地范围东西长1550米,南北宽510米。用地面积为68.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运用库、联合检修库、综合办公楼、综合维修楼、材料库、锅炉房等建筑。
该项目是北京区域近年单体最大、施工技术最先进的地铁维修基地项目,也是上海宝冶和北京市最大市政基础投资公司京投的首次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拉近京冀两地时空距离,大幅度提升跨省通勤群众的出行效率。
强大的中冶中冶集团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内产能最大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之一,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
近年来,中冶集团凭借在钢铁冶金全流程、全产业链领域70余载积淀的技术和资质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巩固提升冶金业务、优化提升房建业务、扩大提升基建业务,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中冶集团逐渐形成了以冶金建设为“核心”,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体”,检验检测、冶金装备制造、矿产资源、新能源材料和水务环保为“特色”的“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多元化业务结构。
中冶集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12家甲级科研设计院、15家大型施工企业,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5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其中,四特级施工企业数量5家,三特级施工企业数量3家,双特级施工资质企业数量4家,位居全国前列。拥有28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超过49000件,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84项(其中2015~2017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55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63项,发布国家标准602项。累计135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含参建),288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含参建),28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含参建),1053项工程获得冶金行业工程质量优秀成果奖(含参建)。拥有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00余人,与此同时,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3人,全国技术能手77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
面对当前建筑业“企业管理数字化、产品生产工厂化、从业工人产业化”的“三化”发展趋势,中冶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切实践行“五大核心要义”,认真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和“五型五矿”部署要求,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加快构建“2358”子企业梯队发展格局,着力培育新赛道、构建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持续推进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
祝中国中冶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