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壮烈牺牲,上级为何封锁消息?

方圆文史 2022-08-21 22:08:38

大多数去朝鲜旅游的中国人,都会去瞻仰和凭吊位于平壤市中心的——“中朝友谊塔”。

这座塔的建筑地址和建筑造型,是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时与金日成首相亲自选定和审核的。

在这座塔下的石涵中,珍藏着10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录》,其中第一册第一页上的第一名烈士,就是被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员——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

将军牺牲时年仅3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但他却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偿献给了朝鲜人民,不愧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李湘将军牺牲后,上级并未立即公布其死因,反而有意“封锁”消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4月出生于江西永新县泮中乡(今龙源口镇)泮中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时期的李湘受尽了磨难,他7岁丧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度艰难。

李湘的母亲是一位聪明贤惠的农家女子,但由于生病,致使左脚落下了残疾,行走不便,白天给地主家打短工,晚上就靠编织斗笠卖几个钱维持生计。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只有9岁的李湘就跑去给地主家放牛、养猪。11岁时,李湘在叔父的帮助下,读了三年私塾,使他懂得了一些文字。

但由于家里实在贫穷,根本负担不起高额的学费,所以李湘只能辍学回家,接受现实命运的安排。

其实,对于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命运基本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早早步入社会、娶妻生子,然后再继续循环。

李湘自然也免不了这一命运。

1928年,年仅14岁的李湘,在堂弟的帮助下到邻村一个老师傅家学做篾匠。

或许是因为不想真心教他,也或许是因为“严师出高徒”,这个老师傅经常虐待李湘,做工稍不如意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但不管怎样,李湘还是坚持下来了!

这年冬天,叔父给李湘找了个对象,女孩有19岁,而李湘只有14岁,比他还大5岁。

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在他们结婚那天,附近村庄很多人特地跑过去看热闹,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使李湘感到很是羞愧。

极度贫困的生活、不如意的婚姻、师傅的虐待……这些艰难的处境逼使李湘不得不考虑改变自己的人生。

当时,正值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斗争烽火遍及永新广大农村地区。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等一系列壮烈场面,深深感染和吸引着李湘。

在红色革命斗争浪潮的影响下,1930年8月,年仅16岁的李湘正式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由此开启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李湘参军后,先是被分配到红九师师部当勤务员,1931年1月调红九师第二十五团当司号员,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1934年10月,时任连指导员的李湘,随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在长征途中,他曾两次与敌作战负伤,部队首长多次劝他留在当地治疗,但他都没有同意。

比如在红军第四次渡赤水河时,李湘的两只手不幸中弹负伤,血流不止,无法行动。

为此,上级多次劝他留下,但他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坚强的信念,没骑马、没坐担架,历尽千难险阻,终于跟随部队一起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李湘将军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掉皮掉肉不掉队”。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李湘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奉命挺进山西东北部抗日前线。

同年9月,李湘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当时,日军在占领山西大同、蔚县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南推进,其中一路由蔚县、广灵经灵邱向平型关方向进犯。

为了阻滞日军进犯的脚步,李湘所在部队日夜兼程急行军进入平型关,在公路两侧山地设伏。

25日清晨,日军板垣师团进入我伏击区,我军埋伏于公路两侧的伏兵突然发起进攻。

由于我军攻击迅猛,板垣师团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我军分割成几段,并迅速将其包围。

经过一天的艰苦鏖战,我八路军115师以伤亡4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各种枪1000余支(挺),以及大批的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我八路军的第一个大胜利。

战斗中,李湘指挥一个连英勇奋战、勇猛杀敌,战果颇丰,受到了部队领导的表扬。

在此后的诸多战役、战斗中,李湘表现英勇,指挥才能迅速提高,先后被提拔为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

1938年春,宋时轮、邓华纵队奉命向敌后冀东挺进。

当时,部队沿着长城进军,途中缺粮又正好遇上雨季,纵队官兵全部赤脚行军,导致伤病员增多,部队也极度疲劳。

此时已担任营长的李湘,毅然决然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了伤病员,自己则和战士们一起步行。

这种情况在我人民军队中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当时李湘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他还是坚持将坐骑让给了其他伤病员。

李湘的行动极大鼓舞了全军官兵的斗志,他们顶着大雨、忍着饥饿,凭借着无比顽强的意志,终于如期赶到了预定地区。

在之后的平北怀柔沙峪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李湘率领全营官兵英勇拼杀,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一举歼灭日军一个中队。

1942年1月,李湘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司令员。

在八年抗战期间,李湘率领部队一直奋战在最前线,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和三分区合编为第二野战军冀晋纵队第一旅,由李湘出任旅长。

1947年1月,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区部队,发动了著名的“保南战役”。

总攻开始后,李湘亲率主力冲入定县城内,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歼敌近万人,一举解放了定县县城。

保南战役的胜利,使我军控制了保定以南、石家庄以北的平汉铁路100多公里,解放了包括定县、望都在内等地区,为扭转华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定县解放后,李湘还意外收获了一份珍贵的感情。

由唐县县委书记和县大队长做媒,33岁的李湘和20岁的安淑静结为了伉俪。

婚后第二天,李湘便带着妻子来到了定县城郊的一片树林里,但此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看一看新立的二十多座坟茔。

李湘告诉妻子:这一座座新坟,埋葬的都是为解放定县而英勇牺牲的指战员……

接着,李湘拉着妻子安淑静的手坐在一个土坎上,以烈士们的坟茔为背景,让宣传干事为他们拍摄了婚后第一张合影。

事实上,安淑静非常明白丈夫这样做的目的,他既是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也是想告诉妻子,要做好他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思想准备。

安淑静拉着丈夫的手,轻轻地说道:

“我知道,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但我宁愿做英雄的寡妇,也不做懦夫的妻子!”

话虽如此,但李湘此举,还是给安淑静日后平添了对丈夫的无尽担心和牵挂。

尤其是李湘每次出征时,安淑静总会在心里为丈夫默默祈祷,希望丈夫能平安归来。

然而,复杂、艰巨的战争形势,注定他们这一对新人不会在一起待得太久。

婚后第三天,夫妻俩就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在这之后,李湘先后出任晋察冀教导旅旅长兼政委、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师长等职。

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胜利,李湘从指挥一个旅到指挥一个师,身上大小战伤18处,足迹遍及中国半壁江山,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

然而,对于李湘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将再创功勋。

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次他却没能从朝鲜战场上平安归来。

1950年8月,李湘奉命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同年11月,李湘又被任命为第六十七军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成为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1951年春节前夕,李湘参加了第二十兵团在天津召开的军以上干部会议,商讨出兵朝鲜的相关事宜。

当时,部队正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纪律,直到部队开拔前两小时,李湘才跑到医院把入朝作战的消息告诉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安淑静。

听到丈夫即将出征的消息,安淑静的神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尽管这些年来他们也经历了不少战斗,但她还是无法克制住对丈夫的担心。

李湘此行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妻子,安淑静不愿丈夫走上枪林弹雨的战场,这是情有可原的。

但作为一名军人、一名有血性的中国人,安淑静必须支持丈夫出征,甚至在必要时,她也会赶赴战场和丈夫一起并肩战斗。

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就没有家”!

在医院仅仅待了15分钟后,李湘便告别妻子,匆匆赶赴抗美援朝前线。

1951年6月22日,李湘率领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入朝参战。入朝后奉命接防金城以南地区沿“三八线”27公里的正面防务。

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已是强弩之末。

同年9月21日,美军和南朝鲜军以步兵、飞机、大炮、坦克同时向我六十七军阵地发动进攻,即所谓的“特种混合支队作战试验”的立体攻坚。

尽管敌人来势汹汹,但李湘却丝毫不惧,他沉着应敌,指挥部队勇猛回击,歼敌1000余人。

这是我六十七军入朝后打的第一个漂亮仗!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次月中旬,第六十七军正面迎来了“联合国军”四个整师的“秋季攻势”。

相较于前面的攻势而言,敌人此次攻势更为迅猛!

在每次发动进攻前,敌人必先施以密集炮火,再在飞机的轮番轰炸配合下,以坦克掩护强于我军3至10倍的兵力轮番上阵冲锋。

面对如此严重的敌情,李湘表现得非常冷静,下决心要争取时间,战胜敌人。

战斗打响后,李湘就整日坚守在作战室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指挥作战。

第六十七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指挥下奋不顾身、勇猛杀敌。最后,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

值得一提的是,李湘还创造了3天歼敌17000多人的辉煌战果。

10月1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就报道了“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的消息。

六十七军还因此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赞扬和嘉奖,李湘更是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

然而,取得如此巨大胜利的李湘并没有骄傲自满,相反,战役刚结束,他就立即组织全军总结作战经验,并写出了“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军事总结报告”,为我军下一步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2年春,李湘奉命率领第六十七军在剑布里东线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准备迎击“联合国军”发动的“春季攻势”。

敌人发动的“春季攻势”,不仅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秋季攻势”的规模,而且还公然违背人道主义、丧心病狂地发动了大规模的——细菌战。

李湘受命后,立即带领作战参谋和军领导机关干部多次深入前线视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

然而,就在战斗即将打响时,李湘却病倒了。

其实,自打入朝后,李湘将军的身体状况就一直不太好。

但作为一军之统帅,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战场和那四万多将士上,自己却很少顾及。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原本身体状况就已经非常糟糕的李湘,又不幸被细菌感染,致使病情迅速恶化。

当时,政委旷伏兆曾几次劝他赶快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但他却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坚决不下火线。

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迅速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致使脑袋胀得像水桶一样粗大,虽然医生竭力抢救,但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去世,年仅38岁。

噩耗传到志愿军总部后,彭总感到悲痛万分,但为了不影响前线战士的战斗意志,以及不让敌军闻此消息后士气大涨,于是便下令封锁李湘牺牲的消息。

在战场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上级领导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由于李湘将军牺牲时正值暑期,因此遗体就暂时埋在了军部附近的青山下。

直到战役结束后,刚从战场上下来的第六十七军将士才得知军长牺牲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

1952年12月10日,李湘将军的遗体从朝鲜前线运回国内石家庄市,并于次日举行迎灵、公祭、公葬仪式。

公祭大会场上庄严肃穆,聂荣臻、薄一波、刘澜涛、张致祥等亲笔题写了挽联。

其中,时任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挽联中这样写道:

“我深以丧失了二十年的老战友、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同志而哀悼。”

华北军区参谋长、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将军主祭并致悼词!

公祭大会结束后,杨成武、旷伏兆等亲自为李湘将军陵墓填土,以此向这位亲密的战友作最后的告别。

之后,李湘将军的遗体被安葬在了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也有李湘将军的衣冠冢,以供朝鲜人民永世凭吊。

时间来到1987年,这年10月,李湘将军的夫人安淑静随中朝友好参观访问团访问朝鲜。

朴成哲到代表团下榻的高丽饭店亲切会见代表团成员,期间,他向安淑静转达了金日成的慰问,并说道:

“李湘同志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朝鲜人民,是伟大的;你用青春抚育一双儿女,还要努力工作,了不起。”

在这之后,安淑静接连收到了来自朝鲜各方人士的亲切问候,他们对她说道:

“李湘军长为朝鲜人民牺牲了,您就是朝鲜儿女的妈妈妮!”

后来,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向饶先生,还送给安淑静一副中堂书法,内容是一首《江城子》词:

“丰碑直矗千里外。捧函盖,英名在。抗美援朝,壮志何豪迈。任凭狂风与暴雨,血谊存,永代传。”

2021年5月2日,安淑静女士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

其实,除了李湘将军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还牺牲了三位军长。

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光荣事迹呢?我们下一期再接着说!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李湘将军,致以崇高的敬意吧!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