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炮手”赵章成,把辣椒面装进炮弹,日军以为是毒气弹落荒而逃

方圆文史 2022-08-25 23:24:44

1955年我军首次授予的1300多名少将中,有一位被称为“神炮手”的将军,他使用近击炮对点状目标射击,几乎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凭借着精湛的操炮技能和丰富的炮兵作战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射击任务。

他就是开国少将、我军炮兵创始人之一的——赵章成将军!

赵章成,河南洛阳人,1905年出生,曾在国民党军中当过炮兵副连长,受过正规的炮军训练。

1931年,赵章成随军“围剿”我江西苏区,结果开战后没多久,赵章成就弃暗投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不久后,赵章成便被任命为红三军炮兵训练队队长,为红军培养炮兵干部和骨干。

同年9月,红九师组建炮兵连,赵章成任连长;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红一军团将两个炮兵连和一个工兵连组成了炮兵营,部队首长点名让他担任营长。

当然,让赵章成感到高兴的,并不是加入红军后屡屡“升官”,而是在这年11月14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开始,赵章成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在党旗下立下的誓言。

1934年底,中央红军先头部队长征抵达贵州省境内的乌江边。

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强渡乌江,攻占遵义、桐梓。

作为这两个地区的天然屏障,红军想要顺利渡江,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

要知道,乌江水势汹涌,两岸全是悬崖峭壁,更何况对岸还有敌军把守,所以我军想要强渡乌江,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此,红军决定先行组织火力进行侦查,在初步摸清对岸敌人的部署后,决定佯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500米处的小路。

1935年1月2日上午时分,抢渡乌江的佯攻先行开始。

红军集中火力佯攻,把江北岸的国民党守军吸引了过来,渡口上游的八名勇士,在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的率领下,开始渡江。

当时,正值寒冬时节,水冷刺骨,毛振华带着战士们潜入水中,拉着一根长绳,拼尽全力向对岸游去。

尽管他们隐蔽得很好,但还是被敌人发现了,并朝他们射击。绳子被打断后,毛振华不得不率部返回。

等到了深夜,天降大雪,毛振华又带领战士们分乘三个竹筏,奋力向对岸划去。

但因水流太急,只有他和其他四名战士乘坐的竹筏抵达了对岸,其余两筏均未到达对岸。

上岸后,毛振华便带领战士们潜伏在岩洞里,等天亮后配合对岸的大部队发起进攻。

此时,时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来到红四团,告诉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追击红军的国民党军薛岳部已经离乌江不远了,必须加紧渡江,确保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安全渡江。

耿飚、杨成武当即决定:出动60多个竹筏,立即渡江;其中1营担任第一突击队、2营担任第二突击队、3营担任火力掩护。

抢渡乌江的战斗正式打响!

一营和二营在毛振华等人的配合下,很快就抢渡成功,不料三营却遭到了敌军的猛烈反扑,最后被逼退到了江边,情况极度危急。

在此危急关头,时任红二师师长陈光,立即派人去把配属作战的军团直属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叫来。

在这之前,赵章成是炮兵营营长,但湘江一战后,我军损失惨重,全营只剩下了2门八二迫击炮,所以就缩编成了炮兵连。赵章成也就从营长变成了连长。

当然,“官职”的变化,并不是赵章成所在意的,他在意的是湘江之战中损失的战友,以及那些无比珍贵的火炮。

对于当时在武器装备上面还很“拮据”的红军来说,一门炮可谓价值连城!

接到命令后,赵章成立即赶到红四团指挥所。

陈光师长问道:“还有几发炮弹?”

赵章成回答:“5发!”

如果换做是别人,这区区的5发炮弹,似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至少也不足以改变当前的战局。

但这次不一样,操炮者是赵章成,尽管只有5发炮弹,但他却打出了50发的效果!

接着,陈光师长用右手指向对岸的国民党军,说道:“看到敌人没有?非把敌人打回去不可,打不回去,提头来见”。

领受任务后,赵章成便急忙赶到前线布炮、指挥。

大家都非常相信赵章成的操炮技术,并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同时又非常担心:只有这区区的5发炮弹,万一没打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赵章成却表现得胸有成竹,因为他知道,这些炮兵战士都是经过他严格训练的,虽然炮弹很少,但一定能打出很好地效果。

赵章成在测好距离、瞄准目标后,不慌不忙地捧起一枚炮弹放进炮膛中。

“轰”的一声巨响,炮弹正好落在江对岸国民党军背后爆炸,虽然也炸死炸伤了一些敌人,但并未伤及筋骨,敌人稍加整顿后,又继续开始冲击。

时任连指导员的王东保有些着急了,他说道:“老赵,咱们炮弹不多,你这么打可不行。”

谁知赵章成却不慌不忙地说道:“不要着急,好戏还在后头呢!”

原来,赵章成第一炮只是试射,而且为了不伤及自己人,他还故意打远了一些。

紧接着,赵章成伸出右手大拇指,眯着一只眼,瞄了瞄,然后双手捧起一枚炮弹放入了炮膛中。

同样是“轰”的一声巨响,炮弹没有落在敌前,也没有落在敌后,而是不偏不倚地落在敌群正中爆炸。

在一旁指挥战斗的杨成武见此情景,不由得激动地大叫起来:“打得好,打得好!”

趁敌人慌乱之际,赵章成又接连发射了两枚炮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枚炮弹爆炸后所形成的弹坑,连起来竟然呈一个“品”字形。

而在这“品”字形的弹坑四周,还躺着一大片敌人的尸体,其余的敌军被吓得纷纷抱头鼠窜。

我红军各部乘势发起猛攻,很快就占领了乌江北岸渡口。

不久后,中央红军大部队踩着浮桥,浩浩荡荡地跨过了乌江。

国民党军鼓吹的所谓“乌江天堑”,赵章成只用了几发炮弹,就将其击得粉碎。

但这仅仅只是赵章成军旅生涯中的一次“牛刀小试”而已!

榆辽公路,是侵华日军突入我太行根据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对我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威胁非常之大。

1940年9月22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根据八路军总部关于“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意图,决定发起“榆辽战役”。

其中,第385旅附32团为右翼队,负责攻取管头、铺上、小领底等地的敌人据点;

时任第一二九师司令部炮兵指挥部主任的赵章成,奉命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

这里所说的‘管头’,是日军设在榆辽公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约有100人守备,并配有一门“九二式”步兵炮。

9月23日晚23时左右,我攻击部队迅速包围了日军据点,准备发起猛攻。

战斗打响后,赵章成指挥炮兵连续射出数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

但由于日军修筑的工事太过坚固,加上又受到地形的限制,导致我军进展缓慢,损失严重。

直到第二天天亮,我军只攻占了日军的哨所阵地。

赵章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深知,如果再攻不下的话,战局将不利于我军。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日军还是施放了毒气,导致我军的进攻更加受影响,直到26日,管头据点仍未能攻克。

刘伯承和邓小平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对榆辽公路线及周围的敌情作了详细分析,并于26日当天发出《一二九师榆辽战役补充指示》,规定战役进展方针为:

“乘胜规复辽县并歼灭可能援辽之敌;对困守管头之敌施行封锁并做好将其歼灭的准备。”

根据这一指示,三八五旅的首长立即改变思路,除留下十三团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管头据点外,主力部队先行攻取石匣等日军据点,之后再转过头来全力攻打管头。

最后,经过一天的激战,我385旅769团三营于27日一举拿下了石匣据点。

而此时,困守在管头据点的日军由于遭到我军围困,现在已经是弹尽粮绝,不得不向上级求援。

不久后,驻扎在武乡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团第十二大队600余人,迅速向管头据点赶来。

然而,这正好中了我军“围城打援”之计!

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在获悉这一情报后,决定以十三团攻打管头,同时集中其他几个团打前来增援的日军。

战斗如期打响,但管头据点的日军仍凭借着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而我军又缺乏大口径火炮,致使战斗一时陷入了僵局。

其实,这几日来,赵章成总是寝食难安,就连做梦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把日军从坚固的工事里引出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赵章成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用辣椒面。

赵章成立即叫来通信员纪万明,他们把迫击炮弹里的炸药倒出来一部分,然后往里面加满辣椒面,再装上引信,一个“辣椒炮弹”就做好了。

为了提高射击效果,赵章成还特地下令将发射阵地向前推进至距离敌人只有150米处的地方,标尺打到50度,实行抵近射击。

随后,赵章成亲自调试、瞄准、试射,并规定了各炮的射击地段!

攻击开始后,赵章成和通信员纪万明共同操作一门迫击炮,全连4门迫击炮同时射击。

当射出的普通炮弹将日军据点外的障碍扫清后,赵章成便下令装填“辣椒炮弹”。

炮弹在日军碉堡周围爆炸,一股极度浓烈的辛辣气味立即涌入日军碉堡内,熏得日军难以忍受。

有趣的是,日军还以为八路军使用了“毒气弹”,被吓得连滚带爬地弃堡而出。

我攻击部队立即抓住战机,迅速发起猛攻,将跑出碉堡的日军全部歼灭。经过一番激战,我军成功占领了管头据点。

战至10月初,“榆辽战役”正式宣告结束,我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收复县城一座,攻克日军据点多处,大获全胜。

赵章成和他发明的“辣椒炮弹”在此战中更是大显神威,其英雄事迹很快便在军中传遍开来。

赵章成不仅操炮技术高超,而且为人胆大心细、善于创造,常常做一些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甚至是做不到的事情。

对武器装备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迫击炮的型号一般都是根据其口径大小来划分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八二迫击炮”,“八二”指的就是82毫米口径。

而每种型号的迫击炮,都有一个最大射程的限制,比如八二迫击炮的最大射程就在3000米左右,但实际一般不超过3000米。

但在战场上,赵章成却能让迫击炮突破它的射击极限,超远距离击中目标,可谓将迫击炮的射击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抗战时期,日军常常对我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和封锁。

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赵章成奉命带领延安抗大的炮兵学员,前往沁州的东山上准备炮击日军火车站。

在炮击开始前,赵章成以目测的方法,测出炮击目标的距离大概是3000米左右。

然而,他们携带的迫击炮最大射程也只有2000多米,而且还得发挥很好才行。

既然远程射击没有把握,那就索性将炮击阵地前移,缩短炮击距离,这样精准度不就大大提高了吗?

但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当时赵章成他们所处的境地,如果再向前移动,极有可能会被敌人发现。

赵章成思索片刻,决定还是就地射击,他指挥学员对每门炮实施“强装药”,即对炮筒进行全装药,进行超远距离炮击。

这招果然有用,原本只可以打两千多米的炮,被他这一番操作,竟能打三千米远。

随后,一发发炮弹从炮管里呼啸而出,日军火车站顿时成为了一片火海,他们胜利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军区战报便在号外中报道了赵章成的这一光辉战绩,他的名字又一次在军中传遍开来。

不得不承认,赵章成独创的这种打法真是奇妙,而这些奇特的战法,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争史上,都找不到类似的案例,堪称中外炮兵史上的经典。

赵章成将军不仅炮打得神勇,他的个性也十分直率,遇到看不惯的事情,一定会挺身而出。

赵章成将军在军中的名声很好,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没有一点架子,深受各级指战员的爱戴。

建国后的一天,炮兵某部正在举行演习,时任炮兵副司令员的赵章成将军端坐在阅兵台上观摩。

然而谁知,由于比武场上道路泥泞,八二迫击炮组在射击时因底盘不稳,连射几次都没有命中。

赵章成一看,急了,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跳下主席台,大步朝发射阵地走去。

他走过去一把推开炮兵,然后脱下解放鞋,掏出鞋垫扔到稀泥中作迫击炮的底盘,接着将炮尾支在鞋垫上,一只手扶着炮身,一只手取弹发射。

“轰”的一声巨响传来,首发就稳稳命中了目标,全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54年,赵章成奉命赶赴朝鲜,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期间还荣获了一枚朝鲜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5年9月,赵章成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军“大比武”运动中,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赵章成将军的射击示范,拍成了军事教学片在全军放映。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已年近六旬的赵章成示范“单手放炮”,从容镇定,没有丝毫的紧张。

他左手拖着没有架设炮架的迫击炮管,右手接过旁边战士递过来的炮弹,以每秒一发的速度不停地射击,每一枚炮弹都精准地击中了目标,可谓百发百中。

还有一个赵章成将军的小故事也很有趣!

赵章成入党后,仍保留着他农民式的佛教信仰,即不愿“杀生造孽”和相信“轮回转世”。

正因如此,在每次开炮前,他总会习惯性地念道:“不怨天不怨地,我是奉命射击,冤鬼不要找我。”

长征时期,他的这个习惯一直是红一方面军中级干部中的笑柄,但他也没有生气,这个习惯一直到长征结束后才完全放弃。

也许在别人看来,赵章成将军是一个“迷信”的人,但这却也从侧面反映了赵将军的淳朴。

1969年11月,赵章成将军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将军虽逝,但他的那些光辉战绩和高尚品德,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开国少将、我军的“神炮手”——赵章成将军,致以崇高的敬意吧!

1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