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车,不撞南墙不回头

汽车通研社 2024-09-23 14:07:04

这几天日本方面传来大瓜,1912年成立的“百年老字号”、家电巨头夏普,竟然官宣造车,并且造的还是纯电车。

夏普造车已经有实质性进展,外媒报道,几天后的夏普第24届技术日上,夏普会发布概念车“LDK+”。

但仔细一研究这事,笔者立即发现其中的猫腻。

猫腻之一是,夏普其实早就不是曾经的夏普,它2016年就被中国台湾的鸿海科技集团收购,鸿海科技集团拥有夏普过半股权。

猫腻之二是,细看夏普官宣的内容会发现,夏普开发纯电车用的还是鸿海科技集团的EV开放平台。

这里科普一个冷知识,鸿海科技集团的商标名为Foxconn——翻译一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富士康。

说到这,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人估计已经恍然大悟。

没错,哪有什么夏普突然官宣跨界造车?根本是一直推销代工造车模式的富士康,造车之心不死。

那么,富士康此番借夏普之牌造车,行得通吗?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屡败屡战,只为代工造车

富士康跟汽车行业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富士康开始代工生产汽车零部件。

10年之后的2015年,富士康跟着和谐汽车、腾讯一起出资10亿元成立和谐富腾造车汽车产业基金。

2016年,该基金孵化的FMC(知行汽车)成立——后来改名拜腾。

这是富士康第一次涉足整车业务,但2016年富士康就因为项目进展不顺退出该基金,也撇清了跟拜腾的股权关系。

2018年,坐不住的富士康又参与投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但或许是因为小鹏汽车自主性较强,选择富士康代工造车的可能性不大,富士康在小鹏汽车IPO时退出,只将这波投资作为财务性投资。

有意思的是,2020年宣布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富士康,因为拜腾车型M-Byte的北美首秀,重新关注拜腾,而这时拜腾正面临融资困难。

急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寻找机会的富士康,怎么会错过这天赐良机,果断成为拜腾的战略投资方。

对于重新投资拜腾,有个细节足以说明富士康的急切,当时拜腾重组方案通过后,富士康立即派人进驻拜腾梳理业务,仅用1个多月就完成了相关工作,并最终敲定合作。

然而,富士康与拜腾的再续前缘,很快成为“孽缘”,拜腾汽车两三年后就宣告破产。

同样是在2020年,富士康还与台湾最大车企裕隆汽车集团(纳智捷的母公司)合资建立了汽车品牌FOXTRON(鸿华先进),不仅造自己品牌的车,也为第三方客户代工。

截至目前,鸿华先进已经发布了Model C、Model E、Model T、Model B、Model V等5款车型。

笔者认为,打造鸿华先进品牌的产品只是幌子,富士康推出这5款车型的本质目的,只是给客户打个样,意在告诉客户:我富士康研发新车很快,造车能力也OK,需要代工造车的尽管找我。

显然,富士康想把代工制造手机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并且看起来,它已经为此做足了功课。

资料显示,富士康的汽车代工制造业务已经覆盖轿车、SUV、MPV等全部乘用车类型,已经覆盖轴距区间2750-3100毫米,且支持灵活选择单电机、双电机动力方式,在电池容量、电机功率、悬架形式等方面也可供自由选择。

那么,富士康的代工造车模式真的行得通吗?

前途渺茫,错在商业模式

先说笔者的看法:从长期看,富士康的代工造车模式行不通,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本身不成立。

为什么笔者现在就敢给富士康的代工造车模式“判死刑”呢?

鉴于富士康代工造车的目标客户,无非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两类,我们可以从这两类目标客户的角度,分析富士康的代工造车模式行不通的原因。

我们先从传统车企角度分析。

没错,堪称代工领域神级选手的富士康,代工业务遍布全球,对于代工造车,富士康缺的绝对不会是代工这种商业模式的全流程运作能力,缺的只可能是造车相关能力。

而正如前面所说,富士康目前推出的5款车型,已经充分证明,它完全具备造车能力。

那么,既然富士康对代工的商业模式轻车熟路,也具备造车能力,为什么代工造车模式还是行不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传统车企根本不需要富士康代工,客户没这个需求,代工造车模式自然就行不通。

没错,富士康有造车能力,但大家别忘了,每一家能够活到今天的传统车企,都有自身完善的供应链,也都有自身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售后等全链条能力,而且传统车企还具备研发全新平台的能力,要知道平台能力是传统车企的核心能力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成本等核心方面。

因此,传统车企没有必要,甚至是排斥利用第三方的汽车平台造车,也就是说,富士康有可能吸引到的客户,基本上只能是新势力车企。

那么新势力车企就能老老实实地配合富士康的代工造车模式吗?

我们再从新势力车企角度分析。

没错,新势力车企创立初期,因为受限于整车生产资质和自主造车能力,确实不得不依赖代工造车模式。

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当年的三大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它们起初都是运用代工造车模式,迅速推出产品,占据市场先机。

比如,蔚来2016年开始找江淮汽车代工,代工车型涵盖蔚来在售全系产品,但到了2023年时机成熟时,为了保持造车的自主性、独立性,蔚来仍然不惜花31.58亿元收购江淮汽车的部分工厂资产。

再比如小鹏,2017年开始找海马汽车代工,代工车型为G3和P7,但早在2019年,小鹏就在广东肇庆自建工厂,接着又在2020年通过收购广东福迪汽车获得整车生产资质,最终果断在2021年底终止与海马汽车合作,生怕甩不掉“代工生产”这张狗皮膏药。

为什么新势力车企一旦在市场站稳脚跟,就急于摆脱代工厂呢?

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汽车,尤其是今天的智能电动汽车,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第三方代工存在核心技术曝光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制造流程、周期等因素,车企还受制于代工厂,而双方作为各自独立的企业实体,很难做到完全信任。

另一方面,如果是自有工厂,车企能够360度无死角、24小时无限制地介入产品制造过程,这对于有品质追求的车企来说,不可或缺;同时,自家工厂可以随时介入调整生产速度,这一点对动态管控生产效率极其重要。

可以看到,从短期看,新势力车企这一目标客户,迫于自身现实条件不足,或许会选择富士康代工;但从长期看,恐怕任何一家有追求的新势力车企都不愿意长期受制于人。

最后

再回到开头夏普官宣造车的大瓜,想必大家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笔者认为,富士康之所以搞出这波借夏普之牌造车的骚操作,显然是因为它的代工造车业务买单者有限,恰巧又赶上自己的子公司夏普老业务不行、急需转型,于是就“自导自演”了这出夏普官宣跨界造车的好戏。

对于富士康代工造车之心久久不死,笔者想说的是,富士康的决策者们或许真的需要反思一个问题:所谓的代工造车模式,会不会只是富士康陷入了对代工模式的路径依赖,在自我想象的市场需求中自嗨?

最后,富士康曾赤裸裸地表明,选择代工造车就是因为毛利率高于代工造手机,那么富士康的决策者们应该知道,如果代工造车平台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客户,代工造车模式就注定是赔本的买卖,并不能实现其提高毛利率的初衷。

话已至此,富士康何必继续苦苦坚持?

0 阅读:3

汽车通研社

简介:全球汽车商业资讯,尽在汽车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