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全军统一改编,组建16个兵团,1兵团司令王震,2兵团司令许光达,3兵团司令陈锡联,4兵团司令陈赓,5兵团司令杨勇,7兵团司令王建安,8兵团司令陈士榘,9兵团司令宋时轮,10兵团司令叶飞,12兵团司令萧劲光,13兵团司令程子华,14兵团司令刘亚楼,15兵团司令邓华,18兵团司令周士第,19兵团司令杨得志,20兵团司令杨成武。
在这16位兵团司令员中,15位被授予大将、上将军衔,只有一位没有参与授衔,他就是13兵团司令程子华。
很多人认为对他没有授衔表示可惜,按照他在战争年代的职务,担任过15军团政委,晋察冀军区代政委,冀察热辽军区政委兼分局书记、13兵团司令等职,应该授予什么军衔呢?
从职务上来说,他可谓是大将级别,如果授衔可能只是上将。
程子华是黄埔军校毕业,在土地革命之初是红一方面军代将领,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协助红25军工作。上级原本希望他担任军参谋长。可抵达鄂豫皖后,鄂豫皖省委以及红25军领导认为,他是中央派来工作的,是军事科班出身,有水平,应该担任军长。
因此,他接替徐海东担任军长,而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吴焕先担任政委。
红25军坚持在斗争,敌人再次派重兵围剿,部队要跳到外线作战。途中吴焕先牺牲,红25军领导班子调整,徐海东担任军长,程子华担任政委。开辟鄂豫陕根据地,又选择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迎接党中央。
当陕北红军与红25军会师后,组建红15军团,他担任政委。
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改编位115师344旅,徐海东担任旅长,按说程子华担任政委,但他没有出任,调黄克诚担任政委,是因为身体不适留在延安休养。
当身体好一些后,调山西干起统战工作,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担任武装部长。1938年,他被派去冀中加强领导工作,当时冀中军区是吕正操部河北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他被调去担任政委。
在冀中工作5年后,1943年被调去晋察冀军区加强领导工作,担任军区副政委兼分局副书记。聂老总到延安开会后,他代理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萧克代理司令员。当萧克也去延安后,他又代理司令员。那段时间晋察冀分局和军区工作由他负责。
抗战结束后,上级决定撤离冀热辽中央分级,归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他担任冀热辽分局书记兼冀热辽军区政委,萧克为司令员,李运昌、陈奇涵为副司令,黄火青为副政委。
后来冀察热辽分局和军区成立,他的职务不变,而冀察热辽下辖三个区党委和三个军区,这是东北与华北联系的纽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尤其在部队出关时,是必经之路。
1947年之前,冀察热辽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也是晋察冀兵力最大,干部最大的二级军区,可后来因为战争形势变化规划东北军区。在秋季攻势时,成立8纵、9纵,后成立11纵,成为东野主力部队。
冀察热辽军区是大后方,为前线输送粮草等,确保战争的后勤工作。当时黄克诚被调过来担任政委。辽沈战役时,组建前线指挥2兵团,担任司令员,指挥塔山前线作战。
1949年,部队改编程子华担任司令员,入关打了平津战役,又南下解放中南。当部队解放广西时,他被调去担任山西省委书记。
在当时省委书记可不是一般人担任,因为他是山西人,在山西解放后,被调去工作,或许因山西人情、民情比较了解,在工作上能更好打开局面。
当时很多省份地方负责人都是本地人,如湖北解放后李先念担任省委书记,湖南解放后黄克诚担任书记,福建解放后张鼎丞担任书记,浙江解放后,谭震林担任书记,他虽然本地人可战争时期长期在浙东工作,熟悉这里;广西解放后,调张云逸担任书记,过去开辟右江根据地,很有威望等。
从这些可看出,当时能负责一声工作的都是大将资历。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转地方工作,就不再参与授衔。可很多人对他该授予什么军衔而议论。从他历任的职务上,也是一位大将资历的。但真要授军衔,或许是上将。
我们知道大将评选,不仅仅看资历、职务、战绩、贡献,更主要看“山头”。10大将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山头”,主要体现在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
就拿老搭档萧克来说,萧克的资历,职务不比他低。土地革命时期担任红6军团长、二方面军副总指挥,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四野参谋长。也是妥妥大将资历,最后授予上将。
萧克在土地革命时期,从一方面军到二方面军,又到四方面军工作;抗战时从120师调晋察冀工作;解放战争时从华北军区调四野。如果按照“山头”来说,他调动太频繁,代表哪个山头呢,程子华的情况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