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王安石,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位在北宋掀起波澜壮阔变法运动的改革家。但在踏入政坛、推行变法之前,王安石有着一段漫长的成长经历,这段经历不仅铸就了他的才华与品格,也为日后变法埋下了伏笔。
王安石的成长与时代背景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颖。年少时,他跟随为官的父亲四处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彼时的北宋,外表繁华,实则暗流涌动,社会矛盾逐渐累积,百姓生活并不轻松。这些见闻如同种子,深埋在王安石心中,激发着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在文学领域,王安石更是早早崭露头角。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年纪轻轻便以出众的文采在当地声名远扬。其文章逻辑严谨、见解独到,每每下笔,都能引得众人侧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他的文章赞赏有加,主动与他结交;文坛领袖欧阳修读罢他的作品,亦是连连称赞。
科举,是古代文人踏上仕途的关键阶梯,王安石自然也不例外。他满怀壮志地参加科举考试,凭借扎实的学识与出色的发挥,一举夺得殿试第一名的佳绩。
本应顺理成章地成为状元,却因文章中的一句 “孺子其朋”,惹得宋仁宗不悦。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这句话被视为对皇帝的冒犯,仁宗一怒之下,将王安石的名次降至第四名。
步入官场后,王安石并未选择在京城养尊处优,而是毅然投身基层,从地方小官做起。在任职地方期间,他一心为民,脚踏实地地为百姓谋福祉。
无论是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还是推行青苗法的雏形,为贫困农户提供低息贷款,他都亲力亲为,力求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
彼时的北宋,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深陷 “积贫积弱” 的困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王安石深知,唯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才能挽救北宋于危亡之际。
多年的基层历练,让王安石心中的改革蓝图愈发清晰。他多次上书朝廷,痛陈时弊,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可惜在宋仁宗、英宗时期,这些建议并未得到重视。
直到宋神宗即位,这位年轻且富有抱负的皇帝对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大为赞赏,力排众议,将王安石调至中央,委以重任。至此,王安石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一场震撼北宋朝野的变法运动,拉开了帷幕。
革新举措与理想蓝图在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下,王安石正式开启了变法之路,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改善民生的革新举措如汹涌浪潮,席卷北宋大地。
富国之法,首推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官府挺身而出,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或贷粮,助其度过难关。待收获季节,农民再连本带息归还,利息相较民间高利贷大幅降低。
这一举措,既解了农民燃眉之急,让其免受高利贷盘剥,又为朝廷开辟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可谓一举两得。
据记载,青苗法推行初期,许多贫困农户得以顺利开展春耕,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部分地区粮食产量随之稳步增长,为国家仓廪充实奠定了基础。
农田水利法亦同步发力,政府大力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各地官府积极响应,组织人力、物力,对荒废土地进行丈量、开垦,同时修缮、新建诸多水利工程。
朝廷在城市设立市易务,宛如市场的 “稳定器”。当货物滞销时,市易务果断出钱收购,避免商家血本无归;待市场短缺,再将储存货物平价卖出,平抑物价。
此举有效遏制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的行为,稳定了市场秩序,保障了民生,同时为朝廷赚取了丰厚利润。
为改变土地赋税不均的乱象,方田均税法应运而生。官府对全国土地进行全面清查、丈量,依据土地肥瘦、好坏评定等级,按等级征收赋税。许多贫苦农民赋税得以减轻,国家田赋收入却显著增加,为财政困境的北宋朝廷注入一剂强心针。
强兵之法同样大刀阔斧。保甲法将乡村民户精心编制,十家为一保,家中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丁担任保丁。农闲时,保丁集中接受军事训练,战时则可编入军队作战。
在一些边境地区,保甲法实施后,当地治安明显好转,山贼盗匪几近绝迹,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为国防增添了一道坚实屏障。
影视剧截图
将兵法横空出世,打破了北宋兵将分离的旧制。把禁军固定在特定辖区,由固定将官负责训练,使兵将相知,训练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在对西夏作战中,一改往昔颓势,多次取得局部胜利,令敌军不敢小觑。
教育领域,科举改革重磅来袭。王安石深知,欲变革社会,人才乃关键。他果断废除明经诸科等死记硬背的科目,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转而专注经义和时务策;增设明法科,着重考查律令、断案等实用知识。
太学整顿同步推进,重新编纂的教科书以儒家经典为核心,融入时代所需的实用知识。太学内设立三舍法,依学生学业成绩与品德表现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层层晋升,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
王安石变法的每一项举措,都紧密围绕 “富国强兵” 目标,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从经济基础的夯实,到军事力量的强化,再到人才培养的革新,承载着王安石与宋神宗对北宋王朝复兴的殷切期望。
重重阻力与困境王安石变法,自推行之初,便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狂风骤雨。
变法伊始,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这些人长期沉浸于旧有的政治秩序,习惯了因循守旧,靠祖荫、资历在官场安稳度日,享受着特权带来的荣华富贵。
青苗法的推行,让他们放高利贷的财路被断;方田均税法要求重新丈量土地、清查赋税,使得他们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手段无所遁形;市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操控,挤压了他们的商业利润空间。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纷纷挺身而出,言辞激烈地反对变法。司马光认为,天地间财富总量有限,官府获利多了,百姓所得必然减少,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与民争利。
地方官僚,作为变法的直接执行者,本应是变法落地的有力推手,现实却不尽人意。部分官员为求政绩,盲目迎合上级,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不顾农民实际需求,强行摊派贷款,将低息惠农政策扭曲为扰民之举。
一些贪官污吏更是借机中饱私囊,肆意抬高贷款利息,使原本利民的青苗钱,沦为盘剥百姓的新工具。
市易法推行时,地方官府为谋取私利,滥用职权,强行收购商户货物,再高价卖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正常供需关系,导致物价紊乱,还使得众多小商贩、手工业者生意受损,苦不堪言。
保甲法要求乡间农户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这本是为增强国防力量、维护乡村治安的良策。可农民终年劳作,仅靠土地为生,农忙时已疲惫不堪,农闲时还要投身军事训练,无暇顾及家中事务,导致田园荒芜,生活愈发艰难。
除了上述这些问题,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北宋庞大而臃肿的官僚体系,让政令的传达与执行层层受阻,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封建迷信思想盛行,当时不少人将自然灾害等 “天变” 视为上天对变法的不满警示,借 “天变” 之说煽动民意,反对变法,给王安石带来巨大舆论压力。
宋神宗
虽有宋神宗的坚定支持,但在这重重阻力之下,变法之路愈发崎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但在舆论的压力下,神宗的态度逐渐动摇。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这一噩耗成为变法的转折点。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向来反对变法,她掌权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对新法进行全面清算。
司马光秉持着 “祖宗之法不可废” 的理念,雷厉风行地废除了绝大多数新法,史称 “元祐更化”。
曾经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在短短数月间土崩瓦解。王安石望着自己多年心血付诸东流,痛心疾首,却又无力回天。
他隐居江宁,在孤独与落寞中度过余生。一年后,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溘然长逝,带着未尽的抱负与遗憾,告别了人世。
【本文来源@历史其实挺有趣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