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尴尬”:为何被全国性政权“冷落”,却又至关重要?

以丹聊历史 2025-01-03 01:46:43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中,山东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从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定都选择,到不同时期山东在经济、交通、国防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都与山东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深入探究山东在中国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与地缘政治格局。

山东

山东境内地势多样,其最高山脉为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达1532.7米 。以泰山为核心的鲁中南山地丘陵,构成了山东的地理制高点。济南、泰安、淄博、临沂、枣庄、莱芜等重要城市分布于此。西部是海拔50米以下的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滨州、东营等城市坐落其中,呈半月形环绕鲁中南山地丘陵。东部为胶东丘陵地区,海拔在200 - 300米之间,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位于该区域。在鲁中南山地丘陵与胶东丘陵之间,是海拔约50米的胶莱平原,潍坊为该区域主要城市。

山东

从面积占比来看,山东省山地丘陵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4.9%;平原面积9.7万平方公里,占比64%;河流、湖泊等水域占全省面积的1.1%。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山东在不同层面的定位。

仅从山东区域自身而言,济南与淄博具备成为定都之地的优势。这两座城市,南靠鲁中南山地丘陵,北毗鲁西北平原。名山大川可为军事防御所依托,平原产粮区能为城市提供经济支撑。因此,自春秋战国始,不管是乱世里割据一方的齐国,还是明清时期的山东省,在将山东视作独立地理板块时,其首府治所大多处在济南、淄博一线。

将视野拓展至全国范围,济南和淄博的弱点便凸显出来。鲁西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相连,鲁西南平原与江淮平原相通。在古代,国防安全高度依赖山河形胜,平原地形意味着地势平坦开阔,缺乏天然险阻,难以有效防御外敌入侵。

例如,在历史上的多次战争中,山东的这一地理劣势尽显无遗。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命其统率秦、赵、魏、韩、燕五国联军,兴师讨伐齐国。联军一路畅通无阻,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随后,乐毅根据各国与齐国的距离及战略目标,做出兵力部署:让距离遥远的秦军和韩军返回,派魏军攻取宋国故地,赵军攻取河间郡,自己亲率燕军攻入临淄,并将齐国的宝物祭器等掠回燕国。此后,燕军多路出击,利用山东的地理条件,迅速占领齐国多地,短短6个月内,齐国70余座城池沦为燕国郡县。齐国之所以未能组织起有效反击,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山河关隘作为依托。

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先是攻取辽东,俘获燕王喜。而后回师代地,擒获代王嘉。经此,整个华北平原皆被纳入秦国版图。次年,王贲从燕国出发,跨越华北平原直逼临淄,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此次灭齐战争几乎是乐毅伐齐的重演。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遣郦食其出使齐国。郦食其成功劝齐王与汉军联袂抗楚,齐王遂放松戒备。此时,韩信已平定赵、燕,听闻郦食其说服齐国归汉后,为争夺灭齐功劳,在谋士蒯彻建议下出兵击败历下城齐军,然后沿着鲁中南山地丘陵边缘直捣临淄,齐国迅速溃败。

这些战争将山东在国防安全方面的地理弱点暴露无遗。济南与淄博虽可作山东政权首府,然无险可守,难以长久稳固,不适宜为全国性政权首都,山东亦无成为军事政治中心之条件。

若执意于山东济南、淄博建都,必将付出高昂代价。以长安而言,其成千年古都,仰仗崤函之固与四关之险,能三面御敌,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北京久为都城,亦因背靠燕山,可南向制衡诸侯。而山东欲构建完整之地缘优势,则需以济南与淄博为核心,快速向外拓展,于短期内占据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在此基础上,还需完成三项关键举措:其一,将北京、洛阳、南京设为军事重镇,构建最高层级防御线。经营北京,可凭借燕山险阻,抵御北方游牧部族,同时制衡晋北地区;经营洛阳,可依托虎牢、孟津等关隘,防御西部关中势力;经营南京,可凭借长江天险,抵御南方之敌。其二,经营太行八陉与大别山,构建次级防御线,于山东政权的西部和西南方向构筑屏障,以拱卫首都安全。其三,组建一支海军作为东部武装力量,防止江南和辽东的部队通过海路进入黄河,威胁山东腹地。

构建多层次防御线且屯驻大量部队,于国家财政而言乃是沉重负荷,以山东为立足之地的地域性政权实难承受。即便全国性政权定都山东,在已建立大一统政权的情况下,相比之下,选择洛阳、北京、南京、长安等地定都,在地理优势与财政成本等方面更具合理性。因此,从定都的角度看,山东的处境颇为尴尬:地域性政权没有能力将其作为都城,全国性政权也缺乏对它的青睐。

山东人口长期稳定在千万上下,鲁西北、西南平原与胶莱平原等产粮区广袤无边,粮食产量颇高,经济亦颇为发达,故山东可称地区中的翘楚之一。汉唐之时,山东的钱粮物资借黄河、运河运往渭河,从而为都城长安提供物资保障。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后,山东的钱粮物资直接供应北京,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交通方面,无论是隋唐大运河,承担着转运河北与江南钱粮物资的重任,还是京杭大运河,直接连接江南与北方,都处于山东的监控范围内。山东地区局势的稳定与否,与运河的畅通与否休戚相关。山东若生动荡,大运河恐将荒废,首都经济危机或随之而起。由此可见,山东于交通和经济方面,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影响力。

在国防安全方面,山东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向北,山东可制衡燕赵之地;向南,则能制衡江淮地区。例如,刘邦建立汉朝后,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镇守山东70余座城池;吕后称制时,对齐国的团结极为重视,这些举措背后均体现了山东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后来,辽宁成为抵御草原游牧部族的前沿防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隔不远,于军事层面而言,山东与辽宁恰似结成攻守同盟。明朝时,朱元璋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以管理驻军日常事务,且把分巡辽海东宁道划归山东按察使司统辖。

在当代中国,鉴于东北方向潜在的国际态势以及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这一现实,国防安全部署沿袭了这一战略逻辑。近年来新组建的中国北部战区,将山东与辽宁纳入麾下。二者攻守兼备,既承担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责,亦肩负保障北京安全的使命。

虽济南、淄博不具成为中国首都之条件,山东亦难成全国军政中心,然山东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皆占据着无可替代之重要地位。其在经济、交通、国防等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地缘政治格局,对于中国而言,山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本来源@温伯陵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