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国家人口不足千人,国土面积不及上海迪士尼乐园。你知道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梵蒂冈是如何诞生,又经历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吗?

尽管梵蒂冈在版图上微若针尖,仅占地0.44平方公里,犹如意大利身上的一个“毛孔”,但若论其承载的宗教意义、历史深度与文化影响,梵蒂冈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要知道,无论是作为天主教的中心,还是一个政治实体,梵蒂冈的历史其实已经有上千年了,这意味着它的历史,比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历史,都要悠久而深厚。
梵蒂冈一词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它源于拉丁语Ager Vaticanus,意为占卜之地。
在当时,它被古罗马人指代台伯河西岸,从梵蒂冈山到贾尼科洛山,这一片归属于伊特鲁里亚人的势力范围。
早期占卜之地的沼泽地形,不仅使其成为了古罗马人与伊特鲁里亚人的边界地带。基于沼泽的不稳定性和过渡性质,当时的这里还成为了有着多神崇拜和占卜传统的伊特鲁里亚人,举办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因此,伊特鲁里亚人是最早赋予梵蒂冈宗教与神秘色彩的人。虽然早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就已控制了占卜之地,并彻底征服了伊特鲁里亚的诸多城邦。
然而由于这一地区地势低洼,经常遭受台伯河的洪水侵袭,罗马人却将其视为一片不祥之地。据传当地出产的葡萄酒口感还特别差,名声不佳。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罗马人对这里的发展兴趣寥寥,占卜之地这一称呼也因此被保留下来。

尼禄
直到公元1世纪,随着尼禄对这里开启的大规模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加上基督教的传入及一系列针对基督徒的迫害,这片土地的命运才开始出现转折。
尤其是作为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被视为首位教宗,圣彼得的在此殉道,致这片地区的重要性陡然提升。随后,一个更加具体、更具宗教意涵的名字Vaticanus,即梵蒂冈应运而生。

不同于今日作为基督教的精神与行政中心的重要地位,最初的梵蒂冈更多承载的是,早期基督徒的悲怆记忆。
从公元64年,尼禄在罗马帝国境内首次展开针对基督徒的大规模迫害,到公元303年戴克里先,实施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为残酷的一次迫害。
近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是数以万计的殉道者,用他们的心血与骸骨,为梵蒂冈未来的繁荣与神圣,奠定了根基与灵魂。公元313年,基督徒的命运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

这一年,作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回馈基督教给予的精神力量,在自己争夺帝位过程中发挥的积极影响,他与时任西罗马帝国皇帝李锡尼达成一致,颁布了《米兰敕令》。
由此标志着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终于得到了正式承认。以《米兰敕令》为开端,往后为进一步巩固与教会的联盟,君士坦丁大帝还陆续赋予教会在司法、经济等领域特权,这使教会的世俗影响力开始迅速扩张。
公元326年,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命令下,一座宏伟的建筑在,圣彼得的墓地之上拔地而起,这便是旧圣彼得大教堂。

作为君士坦丁支持基督教的重要象征,旧圣彼得大教堂奠定了梵蒂冈的宗教地位。自此,梵蒂冈不仅成为了基督教世界的精神中心。
一开始具备很深的政治意涵,皇权与教权的初步交融,预示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结构,即政教共治的模式已经悄然萌芽。以此为重要特征,欧洲历史的新篇章就此翻开了。

公元452年,已有着大帝之称的教宗利奥一世,在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之际,独立行使外交权,并成功劝退匈奴王阿提拉,守护住罗马为重要标志,此后被视为罗马实际守护者的教宗。
伴随西罗马帝国权威的衰退,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政治事务当中。而政治权力日益增加,显然为教宗之后彻底脱离对世俗君主的依附,崛起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领袖,奠定了重要基础。
公元751年,借由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意大利局势的失控,面对强势的伦巴底人对教会领地构成的持续威胁,而东罗马帝国又因“圣像破坏运动”,与罗马教会的关系渐行渐远。

无奈之下,时任教宗匝加利亚,只能向当时欧洲的另外一个基督教强权,法兰克王国发起求助,而此时作为法兰克王国实际掌控者的宫相丕平三世,恰巧也非常需要得到教宗的支持,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前者以答应出兵守护教会领地为条件,后者以为丕平三世加冕登记为回报,完成了这笔历史性的交易。
公元756年,经过多年征战,丕平三世成功战胜了伦巴底人,并将意大利中部地区赠送给了教宗,史称“丕平献变土”。人类历史上首个以教宗为君主的神权国家,教宗国由此诞生。
从公元756年建立以罗马为首都的教宗国,国祚超1000年。在这千年的历史中,教宗国给欧洲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都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借由公元800年,经时任教宗良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礼,而确立起来的加冕传统。此后,民意地位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的教宗,以革除教籍为武器,开始直接干涉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事务,为中世纪复杂的王权与教权之争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虽然公元1054年的基督教大分裂,削弱和分化了基督教世界的整体力量,但也是得益于摆脱了东罗马帝国,不再受其宗教政策和政治控制的干预,这为西方教会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后,借由基督教的普及,通过在当时人们匮乏的精神世界建立起的精神权威,以及在中世纪欧洲缺乏统一中央权威的大背景下,受益于调停人的身份、摇摆于欧洲诸国纷争中等各种有利因素的刺激下,罗马教廷一步步地在中世纪欧洲建立起了主导地位。

卡诺萨之辱
这期间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包括在公元1077年,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因在续任权斗争中失败,为求得时任教宗格列高利七世的原谅,而向其下跪屈服的“卡诺萨之辱”。
公元1213年,英王约翰在大主教任命的争端中,向时任教宗英诺森三世妥协,将英格兰和爱尔兰作为封地献给后者,让英国一度沦为教宗国名义上的附庸国。
从公元1096年到公元1291年,依仗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号召力,主导多次十字军东征等等。然而中世纪强势的罗马教廷,虽然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有着超然地位教宗的可怕统治力。

将英格兰和爱尔兰作为封地献给教宗英诺森三世
但也是基于在世俗领域的过度扩张,在进入14世纪以后,以公元1309年的阿维尼翁之囚,也就是教宗在与法王的权力博弈中失败,使圣座从罗马迁移至法国阿维尼翁,教权开始明显受制于世俗权力。
其独立性遭到严重削弱为开端,往后借由教会内部的腐败与权力斗争,以及民族国家逐渐崛起,人文主义和世俗化的浪潮推动下,教宗国的权威与影响力,开启了长达数个世纪的衰败之路。

公元1378年,在世俗权力的干涉中,教宗国因内斗失去凝聚力。天主教大分裂,这一分裂不仅剧烈动摇了教皇的权威,更使其神圣形象蒙上阴影,预示了天主教霸权的初次裂痕。
公元1494年至1559年,欧洲列强为争夺经文艺复兴洗礼,而愈发繁荣的意大利半岛,掀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这场战火不仅给意大利带来了深重灾难,更让同样沦为战场,无力抵抗外部入侵的教宗国,其影响力和政治独立性受到严重削弱,昔日的光辉渐趋黯淡。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为利刃,公开质疑并批判天主教会的腐败弊端,拉开了宗教改革的恢弘序幕。

往后,伴随新教的崛起与新兴社会力量的觉醒,再次分裂的基督教、开始瓦解的天主教普世权威,纷纷挣脱教廷掌控的欧洲诸国,教会政治干预能力的进一步受限,标志着教宗的世俗权势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衰退。
18 世纪启蒙运动兴起,固守旧制的教宗国与现代化欧洲格格不入,为其覆灭埋下伏笔。1870年意大利统一战争中,教宗国首都被占,教宗退守梵蒂冈。
意大利王国因诸多顾虑,以教皇保证法试图和解,却遭庇护九世拒绝,罗马问题搁置,双方对峙半个多世纪。
20世纪,双方意识到和解的必要,1929年签署拉特兰条约,梵蒂冈城国诞生。如今梵蒂冈世俗影响力虽减,但作为天主教心脏在精神领域无可替代。
其千年变迁是欧洲历史缩影,彰显国家价值并非由单一维度评判,而在于对历史和文明的影响。
【本文来源@周侃侃plus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