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能代“后”
纠错三人组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11月25日C1版上《黄霑生平简介》第5行 “先前从业广告、电影、作曲。”中的“先前”应为“先后”,第10行中“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里的“为誉为”应为“被誉为”。同日同版上《15位本土画家关山月美术馆献艺》中第2段最后一行的“提名获奖”应为“获提名奖”。看来字都没有错,又不是病句,就是表达有误,只能说是用词不当了。
好一个生动的新闻细节
——读深圳商报有感
读者 高致贤
读《出租屋“黑报社”昨被查封》(见12月9日深圳商报A4版),觉得“‘总编’声称要举报其他‘黑报刊’”这个细节抓得很好:
“总编”徐某忽然态度大变,他激动地表示,不能仅仅查处他这一家报纸,他还知道很多其他非法出版物的情况。随后,他冲进卧室,一下子搬出几大摞报纸杂志,并声称:“我要全部举报,我被逮住了,他们也别想逃!”
首先看看这忽然、一下子、几大摞、激动、冲进、搬出等词的运用,一种白描手法,就将一个“黑报总编”的形象活脱脱地搬上报纸,读来生动活泼,完全是一个文学上的细节描写,深圳商报上类似这种新闻与文学联姻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只要读读深圳商报各版上的头条消息,你就会感到“干巴巴的消息,读来枯燥无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深圳商报好读呢?除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条件外,行文上的细节描写也算一个成功之举。
由此看来,细节描写绝非文学作品的专利,新闻照样使用它。深圳商报在消息写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进行细节描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真不失为提高媒体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希望编辑记者们进一步努力吧,让枯燥乏味的消息从你们的笔底消失,造就一个生动活泼的新闻氛围。

进门“疏道”,减少“胡闹”
高明合
哈哈!文化部降低音像制品经营门槛了!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去看看门道啦!我们都有音像制品的专长和爱好,就因少那几万元的注册资本或几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被关在门外看热闹。久看不能进门就胡闹——躲在野外地下干,你抓住了,你就打击;我蒙住了,我就黑吃。被堵在门外的人太多,你能打击得了多少?法不责众嘛,再逼鼠的猫也有睡着的时间呀。现在文化政策的进一步门开放,降低门槛,敞开大门,我们可以进去学门道。这下可好哇,入门学习了门道——管理办法,同行互相监督,公平竞争。文化、公安不必再一次二次的专题严打,我们也不敢在门内胡闹了!
我国音像制品业将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可放心大胆的从中依法赚钱了,你说是不是件大好事?好事呀,好事!
写给编辑部2题
高致贤
一、《万象》专栏能不能公布投稿电邮?因未公布投稿电邮,不少作者被挡在“栏”外,进入的作者基本就是那么几个,有的每天供稿一篇,且系业余写作,时间一久便有“米不够,水来凑”的作品应付,读来乏味;而写稿人就那些,编辑又缺选稿余地,会感捉襟见肘,故该专栏曾不止一次出现过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在同一版面上原封未动地“再刊登”的尴尬。如果将小圈子开放成广场一角,前述现象便可避免。
二、《天天找茬》对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严肃写作均有帮助,是我必读的栏目之一。可不知读者所“荐”的文章是原作呢,还是经过“改编”抑或自编来故意设“错”自纠呢?如是前者,就应写明出处,若是后者,则应标明根据什么改编,抑或取消“荐”字,以尊重作者。
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为了《广场》之兴旺发达,冒昧写上这些,敬望编辑老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