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中用词失当
——挑眉挑眼
读者 高致贤
3月24日深圳商报C3版刊登的张清的“多伦多记事”《中国城》一文,写得具体、实在,市场信息量大。可有两处词语搭配不当,很觉别扭。
一是第3个自然段中交代了该中国城的方位、长度后,写道:“这个中国城的位置和规模,不仅在多伦多最大,即使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北美地区都独一无二。”句中的“位置”只能用“中心”、“偏僻”,“好”或“不好”等来修饰,不能用“最大”来说明。“最大”只能说明规模。此句应改为“这个中国城的位置紧 靠市中心,规模也很大,它的规模不仅在多伦多最大,即使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北美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5个自然段中,记述了许多中国菜后,来个“全部国内进口”,这“国内进口”也搭配不当。一般国内物资外卖叫出口,从外国购入叫进口。文中怎么会出现“国内进口”,这与作者身份有关。他是中国人,但身在国外写见闻,没把位置弄准。以中国人身份写了“国内”,又以在国外写了“进口”。该句应改为“全部由我国进口”,或“全是我国出口的”。
行文至此,本该结束,但还想说几句题外话。根据该文作者张清的身份,是否编辑不便修改他的稿子?我以为编辑改稿也应对文不对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修改也是对名家负责。
古诗不是今人语
挑眉指眼
读者 高明霞
作文、讲话引用古今诗词、名言警句是正常现象,但必须说明出处或是某人说的。如果将古诗写成今人说的话,那不是侵权也是无知,可有记者却犯了这样的错误。7月27日深圳商报C2版上《每年近亿人次从这里通过》一文,第一个小标题下第5段的第1至3行中写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曾经在二线建设办公室工作过的黄萍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由衷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这“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不是黄萍说的话,而是宋朝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的名句。把它写成黄萍的话就错了。看来,记者很欣赏这两句话,但却不想想这像今人的口语吗?不懂也得问问嘛,怎能“王冠黄戴”?诚然,我们不能要求记者记住许多古诗名句,但从被采访的今人口中说出这样的佳句时,若能问一问是其自创还是引用?那就不会闹出这种笑话来了!这句话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曾在二线建设办公室工作过的黄萍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时,由衷地用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来说明当时的情景”。
此用“装卸”理不通
挑眉挑眼
读者 高致贤
贵报元月6日A7版《440箱烟花爆竹昨被销毁》一文中,“将烟花爆竹从4辆卡车上装卸下来”的句中,“装卸”一词使用不当。装与卸如开与关一样,本是矛盾双方的动词,联在一起,又成了一个名词。如装卸电器开关。但具体使用这种相反相成的名词是有区别的。开电灯就用开,关电灯就用关,不能用开关电灯。装卸也一样,同是一扇门,装上去,卸下来,不能用装卸上去,或装卸下来。所以,“将烟花爆竹从4辆卡车上装卸下来”的“装卸”就用错了。只能用装上去,或卸下来。通观该文内容,文中的“装卸下来”应该用“卸下来”。多用了一个“装”字,就造成文理不通。
典故不能乱改
挑眉指眼
读者 高致贤
写文章用典故,常会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典故不能乱改。可深圳商报8月4日C3版上《虞美人》一文,第5段第5、6行中有“因为与那沉鱼、闭花等‘四美’相比,虞姬既没能选美入围”之句。其中的“沉鱼、闭花”,显然是作者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两个成语演变而来的。如果说“沉鱼”只是不全的话,“闭花”则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