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4922)赵武灵王的丛台
离我的城市向南50多公里,就是冀南重镇邯郸。两座城市虽然不远,在上世纪50年代还曾经合并过,不过两座城市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一个是被誉为华北第一城 ,有着3500多年建城史,被誉为祖乙之都、邢侯之国、守敬故里,太行泉城的邢台。一个是3000年不曾改名,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国都,胡服骑射的发源地,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成语之乡的邯郸。经历短暂的合并后,又迅速分开,走出了各自发展的轨迹。
虽然两座城市离得很近,坐高铁邢台到邯郸只有16分钟,比我上班的路程还快。也正是因为如此吧,总在想,方正两座城离得很近,真实一抬脚就到了。不过想去到邯郸还真的不容易,如果没啥大事,还是不会轻易去。好在邯郸有许多同事和朋友,当然都是集邮的朋友。几年前还在集邮专业工作的时候,几乎每年都会去邯郸,或交流、或访友,或公事、或私事,反正那些年没少去。最近一次去邯郸,还是去年下半年。
上个月20日,邯郸的同事寄给我一枚明信片,从邯郸人民路邮局寄出,使用了80分的“映日荷花”普资片,加贴了一枚10分普票,用“赵武灵丛台”风景日戳(或称文化日戳)销普票,形成了一枚“超资”的邮件。如果再加盖一枚“过贴承认”的副戳也许会更加完美。另外这“赵武灵丛台”总觉得绕嘴,还不如就叫“丛台”,即便是前边不加定语,那也知道这个丛台是赵武灵王的阅兵台。这枚风景邮戳好像是新启用的,感觉与以前见到的邮戳不一样。
赵武灵王是这位赵国国君的谥号,本名赵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位国君。当年的赵雍在位的时候,赵国的国力不强,时常受到中原各国的欺负。于是赵雍发愤图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胡服骑射”。如今在邯郸火车站前广场就伫立着胡服骑射的雕像,这个雕像还作为邯郸的“城市名片”,以邮资图的形式,登上了普通邮资信封,时至今日还在使用。经过了赵雍对赵国军队的一系列的改革,战斗力爆棚,简直是横扫中原,打出了属于赵国的风采,攻击匈奴,吞并中山,扶植燕昭王即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只不过后期的赵雍将王位传给惠文王,自号“主父”后,公元前295年,巡视沙丘的时候,发生了沙丘宫变,主父赵雍困死沙丘宫。沙丘宫就在如今邢台的广宗县,赵武灵王之前有商纣王在此建“酒池肉林”,尽显商王朝的奢靡,最终落了一个自焚摘星楼的结局。其后有始皇帝嬴政东巡病逝沙丘宫,赵高、李斯秘不发丧,侥诏赐死扶苏,扶植胡亥即位,葬送了大秦王朝。如今沙丘宫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典籍中的沙丘宫。
历经了2000余年的丛台,依然挺立在邯郸,经历了后世屡次完善,形成了今天的面貌。丛台之名得之于许多亭台楼阁连接成片,“连接非一,故名丛台”,丛台顶部为据胜亭。2002年中国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了一套《亭台与城堡》的纪念邮票,中国的邮票主图就是“邯郸丛台”,这一下更让丛台名扬海外。作为邯郸的一处名胜古迹,也成为一处“打卡地”,但凡去邯郸,丛台是必去的。自从1983年第一次去邯郸,除了拜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还第一次登上了丛台,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邯郸一趟,只要去,丛台公园是必去的。
如今的丛台,虽然名字是武灵丛台,但早已时过境迁,昔日的演武场成为百姓休闲的公园,在丛台的北入口,对面修建起了七贤祠,这是由明万历年间修建的“三忠祠”和“四贤祠”改建而成,祠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七人的塑像。他们都为了赵国做出过卓越成就。对了这里还发生过一段感人的故事,民间被称作“二度梅”,感兴趣的不放查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