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严正判决:一名九岁男孩被处死,引发百姓称颂!网友:值得学习

摸不清道不明 2023-07-14 15:08:07

1779年,乾隆下令处死四川一名9岁男孩,这个决定引起了广泛的称赞和赞颂,人们纷纷称颂乾隆皇帝的判决。这个案件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为何人们对这个决定如此支持?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十七日中午,四川总督文绶的使者骑着快马来到刑部门前,呈上了一份名为“四川九岁童刘縻子杀害李子相”的拟罪卷宗。这份卷宗最终转交给了刑部尚书胡季堂。胡季堂审阅后陷入犹豫和困惑,案情复杂,他将卷宗转呈给了乾隆皇帝,请求皇帝亲自处理。

为了了解案件的背景,我们回到400多年前的故事。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的某个村庄,三个天真活泼的孩童刘縻子、李子相和李润一起放羊。当时他们都不满九岁,按照清朝时期的常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有一天,刘縻子来到李子相和李润家门口,邀请他们一起出去放羊。李子相和李润的父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将一把焦花生交给他们,嘱咐他们早点回来。三人一起出发,放羊的过程中,他们感到饥饿,李子相拿出蚕豆,并将其中一部分放在柴火上烤。刘縻子闻到香味后,向李子相索要蚕豆,但被拒绝了。刘縻子因此愤怒,两人发生了争执。

争执升级为肢体冲突,刘縻子对李子相进行殴打,导致后者受伤倒地。在愤怒之下,刘縻子不断对李子相进行殴打,甚至使用石头砸向他。李润作为目击者,开始大声哭泣并逃离现场。李子相的父母听到女儿的哭声后赶到现场,发现儿子已经死亡。他们立即前往县衙报案,引起了当地官员的重视。

经过勘验和审讯,县太爷得出结论:刘縻子是杀害李子相的凶手。然而,根据《大清律例》的规定,年龄在十岁以下的孩子犯下杀人罪需要由皇帝作出决定。总督文绶认为这是一个激情杀人的案件,刘縻子没有使用凶器,而是用双拳进行殴打,死者的死因也与拳击无关。因此,他认为刘縻子应该以过失杀人为由,受到教育为主的处理,并对死者家属进行一定的民事赔偿。

然而,乾隆皇帝在审阅案件后作出了决定:刘縻子将被处死。乾隆皇帝认为这个案件的性质与之前类似案件不同。刘縻子是强者,一直在逼迫李子相,而李子相处于无助和受害的状态。法律的目的是惩恶扬善,保护弱者,因此施暴者必须受到严惩,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性。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一起需严惩的案件,以彰显公平和正义。

乾隆皇帝的判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扬。他们认为这个决定符合法律的原则,对待这样一个坏孩子应该严惩不贷。乾隆皇帝在处理案件方面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尽管在其他方面他有着好坏之分。这个案件也被收录在清代全士潮所编写的《驳案汇编》中,并得到了作者的赞同。

这个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应当对其行为负责。法律对于保护弱者和维护公平正义至关重要。在这个案件中,乾隆皇帝的判决体现了对法律原则的坚守,树立了公平和正义的典范。

正义是社会的支柱,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当对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历史事件的教训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以公正和坚决的态度对待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公平。

0 阅读:49

摸不清道不明

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