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韩复榘率领8万大军不战而逃,放弃黄河-泰山防线,将整个山东丢给日军。
雄镇五省的徐州,顿时暴露在兵锋之下,成为下一个进攻目标!
徐州,一座经历过50多次大战的千年古城。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帝尧时代,始称大彭氏国。春秋战国,初属吕国,后归入宋国,并改名为“彭城”
此地北接齐鲁,西连中原,南达江淮,东望大海。
废黄河蜿蜒其侧,云龙湖、骆马湖镶嵌四周,既是南方与北方的交汇点,也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拿下徐州,日军下了血本,一口气投入8个师团又3个旅团,共24万人,南北两路夹击徐州。
尽管在台儿庄碰的头破血流,但日军还是凭借装备上的优势,在5月19日,攻入并占领了徐州。
今天,我们就通过日本人拍摄的照片,从日军士兵的角度,看看沦陷前后的徐州城。
△寺内寿一(右)和畑俊六,他们是徐州会战中的日军指挥官,寺内寿一指挥5个师团,畑俊六指挥3个师团,从南北两面夹击徐州。
△进攻九里山的日军装甲联队,宁静的乡村土路上,顿时烟尘四起,杀气腾腾。
△进攻霸王山的日军骑兵联队,这些膘肥体壮的东洋马,是日军培育了半个多世纪的品种。
1867年,拿破仑送给日本26匹高大、健壮的阿拉伯马。日本开始第一次本土马匹改良。
1904年,日本又引进了顿河马、安格鲁诺曼马、纯血阿拉伯马等优质战马,进行第二次本土马匹改良。
到了1938年,日军战马的身高超过1.6米,甚至比日军士兵还要高大!
△进村扫荡的日军骑兵。
△破城而入的日军,曾经雄伟的城楼,几乎被炸塌。
△徐州的城墙,同样是弹痕累累,千疮百孔,可见守军抵抗之顽强。
徐州的建城史,最早记载是《左传》鲁成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73年)的彭城邑,当时驻守彭城有300乘兵车,足见城市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
△从“江北第一楼”下进城日军
△废黄河边的日军,用抢来的木盆喝水。
△奎山塔下的日军。
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1606年,坐落于奎山之上,高60米,直径20米,七层八面,气势雄伟,被誉为“江北第一塔”。
“奎山塔影”既是老徐州八景之一,也是老徐州地标性建筑。消失于60年代。
△文亭街附近的日军,成群结队的穿过小巷。
△云龙寺里的日军,庄严肃穆的大殿,成了他们炫耀武力的场所
△少华街上的日军
△徐州面粉厂的日军
△大同街上日军,远处的钟鼓楼清晰可见。
△王陵路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附近的百姓都是面色惶恐。
△霸王楼上的日军。
这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燕子楼、黄楼、彭祖楼、魁星楼),是西楚故宫的最高点(今彭城路北大院),1952年倒塌后拆除
△魁星楼边的洗衣服妇女,周围还都是低矮的民居。
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的快哉亭公园。
△五省通衢牌坊下的日军。
清朝嘉庆年间,朝廷立“五省通衢”牌坊立于黄河故道,彰显徐州“北扼齐鲁、南控江淮”之重。
△云龙山上的日军,嬉皮笑脸的坐在“壮观”牌坊下。
△云龙山招鹤厅上的日军
△戏马台台头寺山的日军,雄伟的盘龙石柱,成了他拍照的背景板!
△通济桥下的日军,大模大样的坐在摆渡船上。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30万人开凿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了起来。徐州也成为了“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的水陆交通枢纽。
△徐州正好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
△整理渔网的日军,强征了几条渔船。
△子房山上的日军哨兵,将这里当成了火力制高点。
△大同街上的女伪军和日本女军官,一脸得意的看向镜头。
△结冰的废黄河,可见当时的徐州,冬天还是很冷的。
△日军强征的民夫,在废黄河边的雪地里,艰难推车前进。
以上这些,就是徐州沦陷前后的景象,时隔80多年,那些苦难的日子,早已化为历史尘埃。
然而,我们绝不能忘却,弱小就会受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安宁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