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接到电话,得知姥爷病重,我匆匆结束出差,赶回家探望。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面。彼时,我尚未意识到,姥爷的离世会引来如此多人的关注,更没想到的是,在他的葬礼上,会出现那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身影。
姥爷的葬礼在老家举行,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我忙着接待亲朋好友,忽然有人走到我身边,低声告诉我,那些身着朴素却气度不凡的人,都是从市里和县里赶来的处级领导干部。他们听闻姥爷去世的消息,特意前来吊唁,甚至表达了想要为姥爷抬棺的意愿。我心中疑惑,姥爷一生扎根农村,与这些领导干部有何交集?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领导干部都曾受过姥爷的恩惠。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姥爷所在的村子。彼时,许多地方的知青都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然而在姥爷的村子里,知青们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姥爷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还积极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与其他村的村支书不同,姥爷从不把最脏最累的活儿分给知青。他把这些年轻人视为国家的未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逢年过节,姥爷总是把知青们请到家里,一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他还经常鼓励知青们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姥爷总是尽力接济生活困难的知青。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家里有陌生的面孔和我们一起吃饭。起初我以为他们是邻居或亲戚,后来才知道,他们大多是从城里来的知青,家里经济拮据。姥爷不忍心看他们挨饿,便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
七十年代末,知青返城,许多村支书百般阻挠,但姥爷却积极帮助他们办理返城手续,还为每位返城的知青准备了礼物,送上祝福。这份恩情,知青们一直铭记于心。多年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依然感念着当年姥爷的关怀和帮助。
姥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年轻时,他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有机会去县城工作,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农村。他深知农村的艰辛,也深爱着这片土地。在部队的教导员的推荐下,32岁的姥爷成为了村支书。
担任村支书的二十年里,姥爷带领村民开荒种地,修建水渠,在荒山上植树造林,将原本贫困的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爱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最美的退伍兵”。
姥爷的一生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他唯一的儿子,我的大舅,十一岁时不幸患上白血病,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人世。儿子的离世对姥爷和姥姥的打击巨大,姥姥因此精神失常,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离开了人世。中年丧子又丧妻的痛苦,让姥爷一夜白头,但他从未向人诉说过自己的苦难。
姥爷一生要强,即使女儿劝他去城里养老,他也坚持留在农村。直到两年前,他因病瘫痪,才同意搬到女儿家居住。姥爷光明磊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原则。我母亲出嫁时,有人劝姥爷让我父亲入赘,但他坚决不同意,说自己没有儿子,不能让女婿代替儿子的位置。
在姥爷去世后,那些受过他恩惠的知青们,如今已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纷纷赶来为他送行,为他抬棺,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敬意。他们承诺,如果我的父母有任何需要,都会尽力帮助。这份承诺,不仅仅是对我的父母的承诺,更是对姥爷的承诺,是对那份深厚恩情的回报。
姥爷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一个普通的村支书,为何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在多年后依然感念着他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