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夏天的头一天,咱们来到了西柏坡这个地方。
正好是党的生日那天,李银桥赶巧在值班。就在这时候,来了个不高、皮肤白白的,长着国字脸的男的。他脸色不太好,直接说要找毛主席。
李银桥晓得这个人,他就是非常有名的王明。李银桥常听毛主席提起王明,心里清楚他是个“左”派人物。那天,毛主席刚好有空,没什么急事,所以李银桥就答应了一声,带着王明进了毛主席的家。
那时候,毛泽东正埋头在桌子上看文件,一听到有声音,立马就抬头看了过去。一看到是王明,他马上就乐呵呵地站了起来,跟王明握了握手。接着,毛泽东又叫李银桥赶紧泡壶茶来。
李银桥把茶端进会客室时,毛泽东和王明已经不聊闲话了,开始说正事。王明对中央那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点琢磨不透,他说想跟中央说说自己的想法,得找毛主席聊聊……
听到这番话,毛泽东立马就不笑了,开始不停地抽起烟来。李银桥是个明白人,知道这种时候自己不方便在场。他悄悄退出门外,只听见里面毛泽东和王明的争吵声越来越大。
毛泽东严厉地讲:“都到这时候了,你们怎么还是想不明白?胜利就在眼前,你咋就一点都没觉悟呢!”
李银桥心里有点忐忑,他先跑去跟毛主席的夫人说了王明正在和毛主席吵架这事儿,接着就琢磨着,要不把周副主席请来瞅瞅?李银桥跟周恩来挺熟的,毕竟他以前就是给周副主席当警卫员的。
毛主席的太太心里也很忐忑,赶紧就叫李银桥去找周恩来。周恩来这人,温文尔雅,性格又厚道,一直都是领导们之间的和事佬,特别擅长维护大家的团结。
周恩来急急忙忙赶到的时候,王明已经板着脸,猛地一下把门推开,接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王明一走,周恩来就赶紧进了毛泽东的办公室。
过了好些年,李银桥常常回想起那件事,心里头感慨万千:“说真的,我从没见过毛主席那么生气,态度硬得跟石头一样。这事儿啊,可不是咱俩私下里拌嘴那么简单,它牵涉到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看法,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因此,毛主席在这件事上,那是一点也不肯让步。”
上过初中历史课的,可能都对王明这个名字记忆犹新。在党史里,他挺特别,是唯一给错误路线起了两次名字的人。
在土地革命那会儿,第一次走错了道儿,大家管这叫“王明太激进的路线”。
王明以前叫陈绍禹,他在1925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到了那年的10月7号,共产国际到中国来选第一期中山大学的留学生,王明就成功被选上,可以出国深造了。
王明在领兵打仗和内政管理上不太在行,但读书学习方面却是相当厉害。他没过多久就掌握了俄语,马列的经典著作也是倒背如流,说起话来总能恰到好处地引用马列经典,句句不离马列思想。正因如此,年轻有为的王明,赢得了共产国际头头米夫的青睐。
1931年的时候,王明在米夫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坐上了中央最高领导的位置。
那时候,王明能当上领导,主要是因为他在批判那个“立三主张”时特别下功夫。这个“立三主张”啊,说的就是让红军一股脑儿往大城市冲,想着早点搞定社会主义革命。他不光叫红军去攻打大城市,还琢磨着让苏联红军在边上搭把手,一块儿把世界革命的风给吹起来。
李立三那时候已经走得太偏“左”了,但王明更是走火入魔。1931年,王明离开上海去了莫斯科,当上了中国在共产国际的代表。他一声令下,博古和那个德国顾问李德,就成了红军的头头。打仗的方法和策略上,博古和李德把毛泽东那一套正确的路子给扔了。
另一方面,王明让红军就算武器差,也硬着头皮往大城市冲,想着能“拿下一两个或者更多省份”。但这种打法,结果肯定是行不通的。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开始的时候,王明又站队博古和李德,推行他们那套“硬碰硬”、在边境挡敌人的战术。咱们红军明明最拿手的是流动打仗,可博古和李德非得让红军跟敌人死磕在阵地上,这不是明摆着要输嘛。结果,红军只能离开苏区,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一直到遵义会议,大家重新听了毛泽东的主意,咱们党和军队这才又走上了正道。
抗战一开始,王明就接到共产国际的任务回了国。这次回来,他可真是捅了个大娄子,结果就成了大家嘴里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也就是第二条走错的路子的代表。
1937年11月29号,王明他们坐着苏联的飞机,先到了迪化,再飞到兰州,最后抵达延安。那时候,大雪纷飞,但毛泽东还是带着张闻天、朱德、周恩来这些同志,还有延安的好多人都跑到机场去迎接他们。
这是毛泽东首次和王明碰头,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毛泽东,跟个子不高、皮肤白皙、体型圆润的王明对比相当明显。到了机场,毛泽东满腔热忱地发表了欢迎讲话:
三位中央大佬骑着仙鸟,从昆仑山那边飘飘悠悠地飞回来了。好久不见,家人终于又能聚在一起了,这不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嘛?……欢迎从昆仑仙境回来的“大神仙”,也欢迎我们尊敬的外国朋友,还有从苏联远道而来的同志们,你们能回到延安,真是让人太高兴了。这就是真正的“好事临门”。
毛泽东边讲这些话,边一次次地把帽子往天上扔,看起来特别激动。在延安那会儿,像这样隆重的欢迎场面,真的是头一回见。这足以说明毛泽东对王明回来这事儿特别上心,也表明他是真心想和王明一起干。
不过王明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共产国际的大使,带着无上的权力和绝对的命令,能指挥整个党。刚到延安没多久,王明就急着要召集政治局的人开会。
12月9号晚上,中央领导在城里的凤凰山脚下找了个山洞开会,大家都叫它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会上,王明照着共产国际的意思,讲了个长篇大论,题目叫《咋样继续打鬼子,咋能赢》。他说的就是,啥事儿都得通过抗日的大队伍,啥都得听抗日的。说白了,就是得无条件地跟国民党一伙儿,蒋介石说啥是啥。
不过,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早早就说了,咱们得打“自个儿拿主意的山地游击战”,而且得把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攥手里。明摆着,王明那话就是对着毛泽东去的。
王明补充道:
现在别光喊着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或者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这些口号,这得看以后谁的力量大,没实力光喊无产阶级领导是没用的。没有统一的国防部队和正规军队,咱们是打不过日本鬼子的,光靠游击战可不行。
土地革命那会儿,王明跟蒋介石、国民党那是硬碰硬,一点不含糊。可眼下,他咋就突然变了,说要“啥都通过统一战线来办”呢?
其实,这事儿跟当时的形势变化紧密相连。1937年年底,德国法西斯那边正忙着加强军备,英法则想了个法子,想让纳粹去跟别国斗,所以对他们放任不管。在东亚那边,日本也对苏联的远东地区虎视眈眈,老是挑起流血事件。这样一来,斯大林可真是左右为难,压力巨大。所以,苏联特别盼着中国能把日本给拖住,觉得红军得全力配合统一战线,听蒋介石的安排。
王明手中的权力只看它的后台是谁,因为他的权力是苏联给的,所以他自然会多替苏联着想。这样一来,他才会弄出那些错得离谱、荒谬至极、让人笑话的右倾主张。
在1938年2月27号到3月1号那几天的政治局大会上,王明不光没改自己的错,反而还越错越离谱了:
国民党当下喊出了只要一支军队的口号,对于这个,我们没法说不赞同。
他觉得,咱们得明确并采用这样一个战略:主打运动战,阵地战跟着上,游击战也得用上,这三者得结合好,普遍推行。
你得明白,那时候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才3万人,而且武器装备特别差。要是跟日本鬼子硬碰硬,就算能打赢,那也是两败俱伤,咱们得损失不少人。这3万八路军,可都是革命的宝贝疙瘩,是革命的火种,哪能随便就牺牲了。
对于王明的看法,毛泽东没有立马去争论,而是又一次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
抗日战争时,咱们总的打法是靠自己,在山里头打游击。要是碰到好机会,咱们就追着敌人打,也就是打运动战。那时候,咱们会把厉害的兵力凑一块儿,专门去干掉敌人的一部分队伍。
抗战越打越烈,八路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抗日的地盘也一天天扩大。不论是咱们党内的人,还是苏联那边的朋友,都慢慢看清了,毛泽东那套自个儿拿主意、在山里头打游击的法子,才是正道。王明的那一套“往右偏了”的想法,错得实在是太离谱了。
1938年8月份,中共在共产国际的代表王稼祥回到了延安,他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最新提议。
共产国际肯定,过去一年多,中共中央的政治方向走得对。毛泽东、朱德他们带领的八路军,实行了新策略。在那么复杂、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确实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用活了。在中共中央的核心部门,得靠毛泽东来带头,确保领导统一。
这样一来,王明自以为的“杀手锏”彻底失效了。为了纠正王明的右倾偏向,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召开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组织的正式认可,这对王明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毛泽东心胸宽广,没咋刁难王明,还是给了他不少重要职位。让他做了中央统战部长、中央南方工委的头儿,还管着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甚至当上了延安女子大学的校长。
王明虽然跌落神坛,但他心里还是不服。对毛泽东,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面上,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认错,可暗地里,他不但不写检讨,还老在背后对毛泽东冷嘲热讽。
但王明那些挖苦和骂人的话,压根儿没起作用。整风运动越搞越深入,全党上下思想都统一了,毛泽东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到了1943年5月,共产国际直接宣布不干了,这事儿对王明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快到中共七大的时候,毛泽东把打算在六届七中全会上讨论的《关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三个初步方案,都拿给王明看了看。他还好几次派人找王明聊天,想让他好好想想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对于犯了错的同志,毛泽东从来没想过抛弃他们,更没想过要伤害他们的身体。他盼着他们能真心悔过,好好想想自己做错了啥。只要他们能在大家面前爽快认错,决心改正,那他们仍旧是好样的。拿博古来说吧,他认了自己的错后,毛泽东立马就接受了,还像以前那样重用他。王明也是一样的待遇,毛泽东希望他们都能记住教训,别再犯错,毕竟目的是改正错误,不是整人。
4月20号,就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那个《决议》的日子,王明给任弼时写了封挺长的信。他还让任弼时看看,然后转给毛泽东,还有参加扩大七中全会的各位同志。
这封信里头,王明说了他百分之百赞成那个《决议》。他坦白讲,1930年他写的那个《两条路线》,其实就是教条主义的东西,“就是东拼西凑抄来的各种决议”,“那时候,他没从实际情况出发,光是从书上照搬照抄;这套做法,纯粹就是教条主义那一套。”另外,王明还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大大夸奖了一番,说它们都对得很,功劳也不小。
中共七大开会那会儿,王明因为身体不舒服,是被人用担架抬进来的。他只待了短短15分钟,就又让担架给抬出去了。心地善良的毛泽东多次劝说大家,想让王明进中央委员会。等正式开始投票后,毛泽东就一直待在会场里,等着看投票结果,直到看到王明的票数过了半数,他才放心离开。
在选出来的44名中央委员里头,王明是排在很后面,就差一个就是最后一名了。中共的七大,对王明来说很特别,这是他头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正式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全国大会。
七大会议结束后,王明就开始着手安排工作了,他负责政策琢磨、法律文案的撰写,还有土地改革的事情。讲真,王明在妇女权益推动和法律事务处理上,确实挺有一套,给大伙儿带来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帮助。
此时的王明表面上似乎已有所“转变”,实则是在暗中积蓄力量。王明在其后的《中共五十年》一书中坦言,他向六届七中全会表示服从党中央的决策,并非真心实意,而是出于一种长远的考量——“反毛斗争还需持续很长时间”,他期望能够“保存实力,以待来日”。
王明那套伪装,精明的毛泽东一眼就给识破了。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毛泽东没少找他聊天,就是想让他好好反省下自己的错误,好为赢得全国胜利出把力。
毛泽东搬到西柏坡后,王明也跟着到了那儿。全国快要解放的时候,党中央动手准备起了特别重要的西柏坡会议。
王明突然间心里又泛起了嘀咕,对之前那个《关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决定》感到不太对劲,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出。他碰到毛泽东后,直接就说:“我还有些心里话,得跟中央说说,咱俩得好好聊聊这事……”
聊天时,毛泽东和王明就共产国际、苏联,还有国内的好多人、好多事儿争了起来。慢慢地,这争论越来越激烈,李银桥看情况不对,赶紧跑去把周恩来请来,想让他帮忙缓和一下气氛。
这次吵完架后,王明看起来又变得“低调”了不少。1949年3月5号到13号,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王明作为中央委员出席了会议,还上台发了言。在会上,他不停地夸毛泽东,甚至把自己最自豪的“正宗布尔什维克”这个称号送给了毛泽东。他说:
以后我得放下私心,不去想那些责任重担,多琢磨琢磨自己的不足。我甘心当个慢吞吞的驴子,一步一步跟着毛主席的脚步走,瞧瞧以后能不能跟上大部队。
明显看得出来,王明又在搞他那套表里不一的把戏,当面一套,背后又换了一副凶狠不改、顽固到底的面孔。因为这个,毛泽东在全会的结束讲话里,特别提到了怎么帮王明纠正错误的事儿。他盼着王明能在中国革命迈进新阶段后,真心实意地改掉老毛病,用全新的样子去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王明一直不愿承认错误,但毛泽东没放弃他,反而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参与制定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你还别说,王明在法律这块儿还真有两把刷子,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这事儿足以看出毛泽东的大度和会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