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某一天,有个打扮得像记者的美国人,急匆匆地冲进河南洛阳的一个电报所。他一把把熬夜写好的稿子塞给发报员,说要赶紧发到美国纽约的《时代》周刊大本营去。
看到稿子的标题那一刻,年轻发报员猛地一下从座位上蹦了起来。
瞧着纸上密密麻麻写着的“卖儿卖女”、“亲妈吃了亲娃”、“老婆咬老公大腿”这些事儿,发报员的脸越来越没血色,手一个劲儿地抖,差点连那几张纸都拿不稳了。
他心里清楚,这篇报道一旦公布,或许能给河南那三千万的老百姓带去活下去的机会,但这也可能成为自己的致命一击。这时候,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每日目睹的那些如同炼狱般的画面,于是他一狠心、一闭眼,下了决心:“发出去。”
没过多久,那个年轻小伙因为“把不该说的说了出去”,就被带到了执行刑罚的地方。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灾情下的河南百姓】
从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联手抗日那会儿起,河南这块肥沃的黄土地上,就来了好几十万的国民党大军。这些军队的吃喝拉撒,全都是河南的老百姓在负责。因为得服沉重的兵役,还得交各种乱七八糟的税,所以这儿的老百姓,就算碰到好年景,也只能是吃点野菜杂粮,啃啃窝头,勉强填饱肚子。
人们心里都巴望着战争能快点收尾,让老百姓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可谁成想,河南即将遭遇有史以来最大、最狠的一次旱灾,这灾难眼看就要砸到他们身上了。
从1941年冬天那会儿起,河南这块地儿就没见过一滴雨。老百姓平常靠黄河渠来浇地,但早在1938年,蒋介石就让人把堤坝给炸了,渠里存不住水,也用不上了。大伙儿只能无奈地看着地里刚冒出来的嫩苗,一天天变干,最后全枯死了。
老话常说,“干旱之后蝗虫肯定来闹”。1942年的河南,地里一点粮食都没长,你瞅瞅整个河南,满眼望去全是黄土,一点绿都瞧不见,全都被蝗虫给吃光了。
一开始,老百姓们就靠着家里那点不多的粮食,或者邻里间互相帮助,勉勉强强过着日子。但没多久,家里的粮食就吃没了,只能去买,哪怕倾家荡产也得买。可那些没良心的奸商,硬是把救命粮的价格抬得老高。
家里真的没啥可卖的了,为了活下去,只能开始卖家里的人。先是卖了女儿,然后是儿子,最后连年轻的媳妇也卖了。一开始,卖一个年轻姑娘或者媳妇,还能换上百斤粮食呢。
一百斤的粮食,对于现在有三四个人的家庭来说,大概能够吃上个大概两个月。但要是在那种只有粮食没有其他菜,而且家里人还特别多的情况下,能吃上半个月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渐渐地,买人的事儿少了,大家就开始送人。不管对方是显赫的官宦人家,还是富裕的大户,亦或是那烟花之地,这些都无所谓,没人去管。唯一看重的就是,谁能给出更多的粮食。
冬天到了,冷风吹得猛,饿死冻死的人越来越多,尸体到处都是。郑州城以前多热闹啊,现在被大雪盖住,远远看去,就像个大大的白色荒地,没人管也没人问。乌鸦一群群地在城上空飞来飞去,时不时“哇哇”地叫,听得人心里发慌,就像是在给人敲丧钟一样。
路上到处都是瘦得皮包骨的乞丐,走起路来都像骨架在飘。那些以前守家护院挺能耐的狗狗,因为饿得太狠,狼性都冒出来了,竟然会咬那些饿倒在路边、快不行了的主人,就像是在吃食物一样。
那些死忠到底,就是不肯对主人张口的饿狗,也跑到路边,随便找了个坟堆就趴下了,它们把坟里的尸体拽出来,开始撕咬。
一个小孩在妈妈怀里没了呼吸,走的时候还含着那个因为饿太久已经没奶的奶头。那位年轻的妈妈为了活下去,架起锅,把离世的孩子煮了,她边哭边吃。
老公为了给老婆找吃的,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倒了下来。他好不容易找来的那点树皮、草根,也被抢光了。老婆找到他时,他已经快不行了。老公在临终前,把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都用在了老婆身上,就盼着她能多撑几天。
粮食没了,树皮啃光,草根也拔了个干净,人们就开始找那“观音土”来吃。那是一种白白的、黏糊糊的泥巴,碰到水就胀得老大,一不小心就能把人撑得受不了。不光是土,就连烧火的干柴火、河里不动的水藻,还有那些剩下的花生壳,啥都被老百姓翻出来,当成了救命的东西往嘴里塞。
碰到饿肚子的时候,有的人为了不让家里人遭罪,会狠下心让全家都吃了毒药;有的人呢,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会跑到荒凉的山路上,堵截逃难的人,甚至动手杀人吃肉;还有的,怕孩子拖自己后腿,就把好几个孩子绑在路边的树上,自己一走了之;更有人因为受不了孩子一直哭喊着“饿啊!饿啊!”,一狠心,用斧头把孩子给杀了……
大家为了摆脱这儿,躲开饿肚子,离开这个残忍得像地狱一样的地方,就成群结队地往西边逃难。他们就像被马戏团指挥的动物,或者没了魂儿的玩偶,两条腿只知道不停地往西边走,毫无生气地走着。
半道上谁跟了上来,谁又被落下,还有谁在路中间停下了脚步,这些都没人去关心。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直往西,往西走就对了……”朝着那个根本看不见的希望,人们就像没魂儿了一样,机械地迈着步子,跟做梦游似的。
张国立主演的电影《1942》,跟真正的1942年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打小闹,只是九牛一毛。
【是天灾,更是人祸】
这个被称作“河南牌”的人间地狱,外面的人几乎没听说过。那时候,国民党政府下了死命令,不管是媒体还是个人,谁敢提河南的灾情,就给他扣上“泄密”的帽子。所以,这事儿就被捂得严严实实的。
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事情能完全瞒得住人。那些媒体人的鼻子可尖了,他们还是闻到了点“河南灾情”的苗头。
《大公报》不顾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派了记者王工碧、张高峰他们,跑到河南去做实地采访,然后把河南的真实情况告诉全中国的老百姓。那时候,他们的报道虽然没让老百姓们闹出啥大动静,但却把国民党政府给惹毛了。
《豫灾实录》见报的那天夜里,国民党政府很快就有了动作,他们派了人过去,给《大公报》传达了蒋委员长的指示:说要暂停出版,整顿三天。
而且,《豫灾实录》这本书的作者张高峰,因此惹上了大麻烦。那时候,驻守在河南省的国民党第31军团总司令汤伯恩,奉了蒋介石的命令,把张高峰抓了起来,说他可能是共产党。被抓的那天晚上,张高峰就遭到了汤伯恩的严刑拷打,汤伯恩这个人,在河南老百姓眼里,可是和旱灾、水灾、蝗灾齐名的“四灾”之一。
而且,在审讯时,汤伯恩直接对张高峰说,抓他的原因就是他写了那本《豫灾实录》,真是嚣张至极,胆大妄为。
蒋介石搞的一系列打压手段,让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心里直犯嘀咕,他决定拉上好友哈里森·福尔曼,一块儿跑到河南去瞧个明白。
他们俩费了好大劲到了河南的省会郑州,跟当地政府聊了聊,这才知道,早在河南刚开始遭灾的时候,国民党的头头蒋介石就已经从前线收到了灾情的消息。他收到消息后,马上就开了会,商量着怎么提前准备军粮的事儿。
开会时,蒋介石让正受旱灾影响的河南老百姓交250万石军粮。他手下的人为了讨好他,偷偷把“石”改成了“包”。那时候,“一石粮食”差不多是140斤,但“一包”却足足有200斤重。
白修德在采访路上,碰到个国民党军官,那军官直接跟他说,他得“按命令”去收军粮。他管的那一片地,一年到头粮食加起来才35万斤,但上头硬要他交40万斤才算数。那缺的5万斤咋办?只能使些狠招,想尽办法去榨取。
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没得吃,却还得挖空心思给国民党军队凑马草,要不就等着受大罪,活得比死还难受。更可恶的是,有些当官的居然把找灾民要军粮当成是自己的特殊权力,当成了除工资外捞好处的路子。
白修德把在河南经历的事儿写成了文章,发给了《时代》周刊,然后立马火急火燎地回重庆,想去找蒋介石。可没想到,他一次次求见,却都被挡在了门外。最后,多亏了宋庆龄帮忙,他才总算是见到了蒋介石。
但那时候,蒋介石心里头可烦着呢,见白修德纯粹是给宋庆龄一个台阶下。对于白修德提到的河南那场大灾,他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一个劲儿地说:“你说的那些都是瞎扯,不可能的事儿,我才不信呢。”
当白修德掏出走访期间抓拍的照片时,委员长看到上面竟是狗在啃食人,还有人吃人的惨状,瞬间吓得浑身发抖,再也没法自欺欺人了。
蒋介石因为外面议论纷纷,只好派了两个心腹去河南亲自看看情况。他叮嘱他们:军粮该收多少就收多少,别瞎扯灾情有多严重,别误导大家,得按实际情况来。另外,他还下了命令,要好好查查河南那些当官的,要是发现谁贪污受贿,绝不手软,得严惩不贷。
这俩政党大佬到河南匆匆转了一趟,回去后就老老实实跟蒋介石讲了所见所闻。蒋介石听了他们的汇报,象征性地批了2亿救灾款,还有大米、杂粮这些救济粮,总共3万袋。要说这些粮食,一袋算它200斤,全发下去的话,每个灾民到头来连1斤都分不到。
这些粮食和钱财刚到河南地界,就被那些贪心的人全部私吞了,全用在了他们自己的享乐生活上,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死活。
到了1943年夏天快到的时候,新麦子快要成熟那会儿,灾民们才分到了一些粮食。但这些粮食都是发霉的,是那些“吸血鬼”不要的。
在那个被处决的人员清单中,竟然出现了之前帮白修德给《时代》周刊发送电报的那个年轻电报员,他被指控的罪名是“机密外泄”。
在这场拖拖拉拉超过一年的大旱灾中,河南有好多老百姓因为没东西吃,丢掉了性命,算下来得有三百多万。但这个吓人的数字,在河南政府往上报的文件里头,却被简简单单地写成了“1602”人。
【报仇的机会来了】
河南这场大灾难,足足闹腾了3年。这3年的苦日子,河南的老百姓心里头憋得慌,就像是火苗子呼呼地烧。那种恨意和怨气,深得要命,就跟鬼魂缠身似的,赶都赶不走,得找个地儿好好发泄发泄。
没多久,日本鬼子自个儿把灾难带到了河南老百姓的家门口。1944年开春那会儿,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开了航母大战,结果美国大获全胜,死伤人数比日本少了好多倍,差不多是1比7。日本吃了这么大个亏,就琢磨着在中国战场上找回场子,好让军心稳一稳。
那年4月份,日本在中国发动了他们最后拼一把的大战——“一号行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搞通中国内陆的铁路,把我国西南部的美军空军基地给端了,好让日军在东南亚的后勤补给线能畅通无阻。
当日军向国民党31军,也就是汤恩伯的部队发起攻击,汤恩伯见抵挡不住,只好选择撤退。就在这时,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在他们逃跑的路上,满眼都是河南的老百姓,有的扛着铁锨,有的拎着杀猪用的刀子,还有的端着猎枪。他们把手头能找到的东西都变成了武器,到处堵截那些被打败的士兵。老百姓们把这些残兵败将分开包围,一群群地抢走他们的枪和子弹,还砸坏他们的通讯设备。
五万多名国民党士兵,被这些农民打得落花流水,成了他们的俘虏。最后,这些人遭到了悲惨的下场,有的被枪毙,有的被活埋。
当天,日军去汤恩伯的仓库搜查,发现里面光面粉就堆了足足100万袋,粮食多得吓人,更别提其他种类的物资了。
瞅见那仓库里粮食堆得满满当当的,有人心里就琢磨开了:这么多粮食,要是能匀点儿给受灾的老百姓,军队的兄弟们也不会饿着,河南那儿的百姓也不至于饿死300万人,更不会惨到出现“人吃人”的可怕事儿。
白修德他们访问河南后,要回重庆的那天夜里,郑州的军政大人物们给他们准备了个送行的饭局。饭桌上的菜可真不少,全都是这俩老外之前没见过、没吃过的精细玩意儿,比如栗子烧牛肉、脆皮烤鸭、黄河大鲤鱼,还有那鲜得不得了的鸡汤……主食也是应有尽有,白面大馒头、油炸春卷,摆了满满一桌。
这些高级菜肴,要是换成普通的老面馒头、大烙饼,足够让好几十个受灾的人吃得饱饱的。这也反映出,郑州政府的粮食储备里,救济粮有的是,但为啥就是不肯拿出来帮帮那些受灾的人呢。
白修德瞅着满桌子的佳肴,心里直犯嘀咕,干脆直接问了出来:咋就不去救济灾民呢?那些当官的听了,咧嘴一笑,满不在乎地说:这些灾民没了就没了呗,地还在那儿呢,还怕以后没人来种地?
没错!在那些被称作“父母官”的人眼里,老百姓就成了他们捞钱的手段,就是给他们奢侈日子提供钱物的。这批老百姓没油水了,就换另一批来。
战乱时期,好多人都没了家,但只要那片肥沃的黄土地还在,等灾难过去,新的百姓就会来这儿安家。他们会对那些当官的心存感激,感谢他们给了容身之地。
没想到,那些在太平洋上闹腾的日本人又打回来了。再看那些国民党士兵,平时吃的都是大鱼大肉,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可一碰上日本鬼子,简直就像霜打的茄子,一点反抗的力气都没有,一败涂地。最后,他们居然被老百姓手里的镰刀、锄头给干掉了,这些在他们眼里可以随时牺牲的老百姓,也算是给他们来了个“报应”。
简单来说,就是谁能赢得老百姓的心,谁就能掌控大局。可蒋介石呢,他把老百姓的命看得跟路边的小草一样不值钱,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不会愿意跟着他。所以嘛,他最后会失败,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