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泽连斯基 “任性” 操作,捅了马蜂窝
俄乌冲突的戏码不断上演,如今局势愈发扑朔迷离,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似乎陷入了自己亲手挖的大坑。
本来欧洲各国被能源问题搅得头疼不已,冬天取暖的天然气都供应不足,大家都眼巴巴盼着能安稳过冬。泽连斯基却在这节骨眼上,干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赤的事儿 —— 悍然宣布要切断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他心里打的小算盘,大概是想拿捏欧洲一把,逼欧洲继续死心塌地给他军事支持,顺便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可这步棋一落子,欧洲盟友们瞬间就炸毛了。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最先跳出来,言辞犀利地警告:要是乌克兰明年 1 月 1 日真敢停掉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斯洛伐克立马停止向乌克兰供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俄罗斯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每年能给乌克兰带来数亿美元收益,欧洲各国也指着这条 “气脉” 呢。一旦切断,未来两年欧盟得承受 1200 亿欧元的巨额损失,斯洛伐克每年 5 亿欧元的过境服务费也打了水漂,他们能不急眼吗?
紧接着,摩尔多瓦也跟上,准备限制电力出口。虽说没明着指向乌克兰,但明眼人都清楚,摩尔多瓦电力出口的大头就是乌克兰,这背后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泽连斯基这一 “任性” 操作,等于把欧洲盟友得罪了个遍,把自己孤立在寒风中。
二、两国断电:寒冬里的 “致命一击”
(1)斯洛伐克:经济受损后的反制
斯洛伐克,这个夹在中间的国家,对乌克兰过境的天然气依赖极深。俄罗斯每年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约 150 亿立方米得靠乌克兰这条通道过境,其中斯洛伐克是主要受益方之一。一旦泽连斯基切断管道,斯洛伐克面临的是每年 5 亿欧元过境服务费打水漂,未来两年整个欧盟还得承受 1200 亿欧元的巨额损失。这可不是小数目,在经济增长本就艰难的当下,等于是在欧洲盟友的伤口上撒盐。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立刻强硬表态,明确警告乌克兰:要是敢在明年 1 月 1 日停掉俄罗斯天然气过境,斯洛伐克绝不手软,将停止向乌克兰供电。菲佐还特意强调,这可不是随口一说,斯洛伐克真会评估情况,说到做到。他甚至还 “隔空喊话”,表示斯洛伐克愿意主持俄乌和谈,潜台词似乎是在指责泽连斯基破坏和平稳定的能源供应局面,把欧洲拖入更深的能源困境。此前,菲佐为了天然气供应问题紧急访俄,和普京面对面交流,足见其对能源问
题的重视。这一趟访俄之行,也让斯洛伐克在俄乌之间的态度有了微妙变化,从原本的跟随欧盟对俄施压,变得更倾向于保障自身能源生命线,对乌克兰的 “任性” 不再纵容。
(2)摩尔多瓦:无奈跟风,雪上加霜
摩尔多瓦同样深陷能源泥沼。这个东欧小国,长期以来能源供应就不稳定,俄乌冲突更是让它的能源危机雪上加霜。摩尔多瓦大部分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进口,可随着局势变化,供应频频受阻。如今,乌克兰又在天然气过境问题上 “搞事情”,摩尔多瓦无奈之下,也只能采取自保措施。
据财联社消息,摩尔多瓦已准备限制电力出口。虽说没明着点乌克兰的名,但稍微了解地缘政治的都清楚,摩尔多瓦电力出口的大头就是乌克兰。俄乌冲突以来,摩尔多瓦被殃及池鱼,境内能源设施多次因乌克兰局势受冲击。像之前俄军对乌克兰能源设施发动袭击,摩尔多瓦就跟着大面积停电,民众生活苦不堪言,经济活动也大受影响。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摩尔多瓦只能先顾着国内,削减电力出口,这无疑让乌克兰的能源困境愈发窘迫。泽连斯基本想拿捏欧洲,没想到先把周边国家逼得“反目”,给自己挖了个更深的坑。
三、美方 “唱衰”:乌军兵败库尔斯克?
(1)战场失利:乌军现状堪忧
就在欧洲盟友与乌克兰因能源问题剑拔弩张之际,美国方面又传出了对乌军极为不利的消息。据美国官员透露,乌军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局势急剧恶化,已经失去了在该州占领的大约一半领土,并且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丢掉剩下的部分。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本就焦头烂额的泽连斯基政府雪上加霜。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库尔斯克州作为俄乌边境的关键地区,战略意义重大。乌军曾试图在此地建立防线,抵御俄军的进攻,甚至期望能以此为据点,向俄军后方发起突袭,打乱俄军部署。
现实却给了乌军沉重一击。俄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先进的战术以及充足的兵员补给,对乌军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击。在俄军的强大攻势下,乌军防线逐渐崩溃,领土接连失守。据一些前线战报显示,乌军在库尔斯克州的多个关键据点,如 [据点名称] 等地,遭受俄军炮火的密集轰炸后,不得不选择撤离,导致大量土地落入俄军手中。乌军士气也因战场失利受到极大打击。许多士兵目睹战友伤亡、阵地失守,对战争前景感到悲观绝望。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流传出乌军士兵的自拍视频,他们面容憔悴、眼神疲惫,抱怨着武器装备不足、指挥混乱,直言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这种低落的士气,进一步削弱了乌军的战斗力,形成恶性循环,让乌军在战场上的处境愈发艰难。
(2)内外交困:多重因素致颓势
乌军在库尔斯克州陷入困境,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西方军援的减少成为乌军一大 “硬伤”。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西方国家的武器弹药库存逐渐见底,加上国内经济压力、民众反战情绪等因素,对乌军援力度明显下滑。原本承诺的先进武器交付一拖再拖,炮弹、导弹等消耗品的供应也时常中断。据北约内部评估报告显示,乌军每日所需的炮弹数量高达数千发,远超西方国家当前产能。
像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因自身国防需求及工业产能限制,不能按时足量向乌克兰提供 155 毫米北约制式火炮弹药,导致乌军在前线火力对拼中常常处于劣势,难以抵挡俄军的进攻。其次,兵员匮乏让乌军兵力捉襟见肘。持续的战争造成乌军大量伤亡,兵源补充成为难题。乌克兰国内人口有限,经过多轮征兵,符合条件的青壮年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扩充兵员,乌克兰政府不得不降低征兵标准,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争议。一些社交媒体上曝光的视频显示,征兵人员在健身房、商场等公共场所强行拉人入伍,引发民众恐慌与不满。
而且,新征召的士兵大多训练不足,缺乏实战经验,仓促送上战场后,面对俄军的猛烈攻击,往往一触即溃,无法有效执行作战任务,进一步加剧了乌军在战场上的颓势。再者,邻国断电这一 “釜底抽薪” 之举,给乌军带来致命一击。斯洛伐克和摩尔多瓦的断电决定,让乌克兰的能源供应陷入绝境。能源是现代战争的 “生命线”,断电意味着军事设施无法正常运转,武器装备无法有效维护,士兵的生活保障也大打折扣。
在寒冬时节,没有电力供应,取暖成了奢望,士兵们不仅要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在冰天雪地中忍受严寒,身心俱疲。据乌克兰军方内部人士透露,一些位于前线的军事指挥中心,因断电导致通讯中断、情报传递受阻,无法及时掌握战场动态,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指挥效率,让乌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综合这些因素,乌军在库尔斯克州的败势似乎已难以挽回。美国方面此时 “唱衰” 乌军,无疑是给泽连斯基政府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然而,战争局势瞬息万变,乌克兰是否还有逆转战局的可能?泽连斯基又将如何应对这一系列困境?国际社会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