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阅兵,特殊横幅惹邓公“脸色大变”,事后表态:有个缺陷

双好的是乐 2025-01-27 21:54:35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4年10月1日,北京城正在举行庄严的阅兵仪式,学生队伍中,有人高举“小平您好”的横幅,邓公看到后,愣了一下,随即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一句“小平您好”不仅体现了学生对邓公的尊敬,同时更是拉近了邓公和群众的距离。

可是,阅兵仪式后,邓公在总结此次阅兵时,却是这样说:这次阅兵仪式办得很好,但是还是有个缺陷。

邓公所指的缺陷到底是什么呢?和“小平您好”这条横幅有关系嘛?

特殊的横幅

1984年对于我国来说绝对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刻。

在那一年里,我国总结了过去所有的失败与教训,同时在另一方面,由改革开放而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在不断地哺育着这个沉睡的东方巨兽。

而在面对国家这种蒸蒸日上的局面,作为新一代继承者的大学生们自然也满怀着激动与欣喜。

于是借着阅兵仪式的重大时刻,北大的几名学生一同制定了一个计划,他们想要专门制作一个围绕邓公的横幅来体现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不过在横幅上要具体写什么这些学生却陷入了分歧。

有人认为不如就直接写上万岁,但随后又被另一拨人以个人崇拜为由拒绝了,紧接着“教育改革”“教育加速”这些建议都一个一个地被提议再被否决。

最终,一个学生看着外面打招呼的方式突然灵机一动,表示不如直接将打招呼的方式融入进来,写一个“小平同志您好”既能体现民主化的精神,又不逾越主题,围绕着邓小平进行。

随后,这个横幅又经过了一些简单的修改,最终定为了“小平您好”。

而这些学生没想到的是,正是制作的这个横幅会成为1984年的代表,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游行之初他们就出现了问题。

在游行队伍走到金水桥的时候,这几个学生打开了横幅,瞬间就引起了沸腾,不过由于队伍混乱,举横幅的学生拿着横幅不好向前跑。

于是,他们只得选择将横幅扔下,但这几个学生张开横幅的瞬间已经被记录了下来,就连邓小平本人也看到了这些学生的举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邓小平的点评

横幅事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在这场阅兵仪式上,学生能够突破传统,亲切地喊他一声“小平”,让邓小平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学生队伍,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祖国的未来交给这一代人,十分放心。

阅兵仪式结束后没多久,在一次会议上,他指出了军队老化的问题。

11月1日,距离阅兵仪式结束已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的善后工作已经结束。此时的邓小平和几个高级将领一同坐在北京的会议室里,讨论国家一些发展问题。

“阅兵仪式表现得相当不错。”已经八十岁的邓小平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说,但紧接着他就收回了这份笑容,接着说,“不过我发现了一个缺陷,那就是八十多岁的人来检阅军队,这种军队老年化不行。”

同时邓小平还表示,要将军队臃肿的指挥体系和数量进行裁减,将军队数目减少到300万人左右,以精简的军队体制来应对全新的国际挑战。

从这件事能够看出来,邓小平的魄力和远见远非常人能比。

大多数人在体制内呆的时间过久了,总会产生一系列的连带问题,不过这种情况在哪里都是很难避免的,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采取一种相对容忍的态度。

但邓小平看到,在军队里出现这种情况绝对是不能接受的,毕竟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立国之本正是军队。

无论是在内战时期的解放战争还是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再到之后的对越对印自卫反击战,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军队和指挥体系。

在这个阶段中,只要我国的军队稍微表现出弱势来,就会被饥肠辘辘的帝国主义国家给分食,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改革和进步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了。

而在邓小平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我国也是立即展开了新一轮的大裁军运动,将多余的军队裁撤了下来,同时精简了指挥部门,随后这支精简过后的军队,又再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监督了香港和澳门两地的和平回归。

参考资料:

广安日报:“小平您好”横幅背后的故事

新华网:邓小平谈1984年阅兵:有个缺陷 这种情况不允许

0 阅读:354

双好的是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