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起A股市场上的"神操作",2015年这家叫奇信股份的公司可是给大家上了一课。
这家公司说白了就是搞建筑装修的,创始人叶家豪在深圳经营这行当多年,按理说应该是踏踏实实做生意的主。
可到了2012年,这位老板可能是看到别人上市圈钱太爽,也动了这个心思。
"增收神话"都说钱不好挣,但奇信股份倒是找到了个"省力"的法子——做假账。这招数说起来也是绝了:
找几个关系户签个假合同,数字写得漂漂亮亮的;再把工程成本往下压,能省则省。这么一来二去,账面上的数字自然就好看了。
就这么捣鼓了三年,公司账上莫名其妙就多出了近10个亿的利润。这数字要是放在现在,估计谁看了都得咋舌。但在当时,市场似乎就吃这一套。2015年底,奇信股份顺利敲钟上市。
本以为上市后会收敛点,谁成想这帮人反而更来劲了。尝到甜头的奇信股份,在2016年玩起了更野的套路。
他们瞄准了工程项目这块,玩起了"提前入账"的把戏。正常来说,工程完工了才能确认收入,这是行业基本规矩。但奇信股份可好,工程还没完工呢,就把钱给算进账了。
这就跟提前支票一样,看着钱是到手了,但实际上就是个数字游戏。关键是,这种做法特别容易露馅。毕竟工程不是儿戏,真要查起来,一查一个准。
最搞笑的是,他们居然还挺得意,觉得自己玩了个高招。利润表上的数字确实漂亮,可这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这种虚假繁荣,就跟空中楼阁似的,看着挺美,其实经不起风吹雨打。
20亿骗局到了2019年,奇信股份的造假本事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这帮人愣是把财务造假玩出了"艺术"的感觉。
先说说他们最拿手的活儿——炮制订单。这活干得可真够绝的,订单上该有的信息一样不少,盖章、签字、日期,看着跟真的没两样。但实际上呢?都是自导自演的把戏。
他们还玩起了"空手套白狼"的老套路,找几个关联公司你来我往地倒腾交易,看起来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其实就是在自己圈子里转圈圈。
更高明的是他们玩起了会计估计变更的把戏,这招儿就有点技术含量了。啥是坏账准备?简单说就是预计收不回来的钱。
正常企业都得按规矩计提,但奇信股份倒好,该计提的不计提,硬是把这笔钱算进了利润里。
存货跌价准备也是一样,明明库存都不值钱了,他们还非说没贬值。这么一搞,账面上的利润自然就上去了。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在跟会计准则打擦边球。
最绝的是,这些看似专业的财务操作,居然真把市场给忽悠住了。股民们看到漂亮的财报数据,以为遇到了只会下金蛋的鸡,争相买入股票。
连国资委这样的监管机构都被蒙在鼓里,就这样,奇信股份成功套现了20.24亿。
大厦崩塌2023年9月,奇信股份这出持续了8年的"财务大戏"终于迎来了收官之战。
证监会的调查来得并不意外。这些年,市场上对奇信股份的质疑声一直不断。有人说它的利润增长太过离谱,有人说它的现金流对不上号。
结果这一查,公司那些所谓的"高业绩",不过是用假合同、假订单堆砌出来的空中楼阁。
消息一出,股价就跟跳水似的往下掉。那些曾经对奇信股份充满信心的股民,这下可算是看清楚了真相。可惜为时已晚,他们手里的股票已经变成了一堆废纸。
最讽刺的是,当投资者想找公司讨说法的时候,却发现公司早就人去楼空了。曾经那个"前景光明"的上市公司,现在就剩下一个空壳子。
证监会这次可是动了真格的。不光开出了5000万的天价罚单,还把公司创始人叶家豪给端了。1400万的罚款加上终身禁入市场。
再高明的造假手段也有败露的一天。那些想走捷径的企业,看看奇信股份的下场,也该好好掂量掂量了。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8年造假,虚增利润超26亿!国资接盘,20多亿恐将打水漂?
造假骗钱,应该刑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