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起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很多人都觉得那会儿的中国挺虚弱的。
那会中国刚从特殊的时期走出来,百业待兴,打仗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其实这个印象不太准确。要说军队数量,那会儿的中国可一点都不弱,光是步兵师就有二百多个,这数字够吓人的。
可有个事儿让人纳闷:打仗的时候,怎么派了那么多新兵上战场?老兵都去哪儿了?是不是不能打了?别着急,这里头大有文章。
屡犯边境1969年,越南这边发生了件大事,他们的国父胡志明走了,换上来个叫黎笋的。这位黎笋同志刚上台那会儿,还挺会来事儿。
为了从中国这边要援助,玩起了平衡外交,对中国、苏联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后来毛主席和周总理跟越南说了句实在话,咱中国也需要歇歇,顾不上那么多援助了。谁知这一说不要紧,黎笋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投入了苏联的怀抱。
这还不算完,他们开始在边境搞事情,炮弹往中国这边打,害死了不少老百姓,干的事儿简直让人听了就来气。他们为啥这么横?
一方面是背后有苏联撑腰,另一方面是真看不起当时的中国军队。
你说他们这想法哪来的?大概是觉得打完了美国,又赢了南越,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
再看看中国这边刚经历完十年动荡,以为我们已经不行了。这种自大的心理让他们有恃无恐,觉得可以在中国面前耍威风。
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确实不是最好状态,但底子还在那儿。就像是一个身体底子好的人,虽然暂时累着了,但休息调整一下马上就能恢复状态。
至于为啥派新兵上战场,这里头的门道可就多了。
别有深意的军事部署1979年的春天,越南的嚣张气焰达到了顶点。他们不光频繁越境骚扰,还干起了屠杀边境百姓的勾当。
这事儿一传开,全国上下都炸了锅,老百姓个个义愤填膺。这口气不出,怎么也咽不下去。于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就这么打响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这么重要的仗要派新兵打?这事儿说来话长。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当时的"大棋局"。
说实话,越南在中国眼里就是个"小角色"。真正让中国高层寝食难安的,是北边那位"老邻居"——苏联。这个昔日的"老大哥"在六十年代就跟中国闹掰了,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张。
到了1969年3月,事情闹大了。苏联军队二话不说就冲进了我们的珍宝岛。
虽说守岛的解放军战士给了他们一顿狠揍,但这事儿也让中苏关系彻底掉进了冰窟窟。从那以后,两国就像是随时会打起来的街坊邻居,谁都提防着谁。
把新兵派去打越南,看似是个无奈之举,其实是个精明的选择。
越南"老兵"胆寒让新兵上战场,就像是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虽然有点冒险,但收获肯定比在操场上练要大得多。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些新兵居然这么争气。才上战场一个星期不到,就跟老兵似的,该打就打,该进就进,一点都不怵。
虽说他们的枪法可能还不够准,战术动作还不够娴熟,但这帮小伙子有两个优点特别突出:一个是服从命令,二个是不怕苦。
最绝的是,这些新兵脑子活络得很。你别看他们经验不足,可一到战场上,灵机一动就能想出不少妙招儿。
有时候遇到复杂地形,老兵可能还在琢磨老办法,新兵已经找到新路子了。
越南那边可是有不少在打美军时积累下来的"老兵油子",开始还挺瞧不起咱们的新兵。
可打着打着,他们就蔫了。咱们的新兵不按常理出牌,打法灵活,而且不怕死,把这些"老兵油子"整得够呛。
有意思的是,这些新兵后来都成了军队的骨干。他们年轻时在战场上的经历,成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么想想,当年派新兵上战场的决定,还真是个高招儿。
参考资料: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中美苏关系——《共产党员》 2012年第6期58-58,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