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奇:从乱世崛起建宋,开创文治,其雄才与时代变革之路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2-02 13:53:20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亡之后,天下大乱,政权交替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就在这乱世之中,却有一人脱颖而出,他以非凡的手段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

并且,还施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开创文人政治等。

那么,他是谁?他又是如何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进而开创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呢?

——【·天下大势·】——

自唐亡后,中国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藩镇割据、武夫专权,“马上得天下、马上失天下”是这一时期政权交替变更的特点。

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相对于北方稍许平静,但同时也存在九个小国。

北方在唐以后近百年之中长期处于战乱,战争与暴政使北方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经济受到

极为严重的破坏,民众流离失所,痛苦莫堪。

而长江以南尽管也有战争和暴政,但比起北方,这些地区就平和安宁得多。

这些小国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实力,从北方逃亡避难的民众不断输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有力的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人口比例逐渐演变为南方大于北方,从此以后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越了北方,并且这种经济变化的格局趋于稳定。

纷乱的北方进入后周时代开始有了转机,后周的创建者太祖郭威有胆识、有谋略,他留

新改革,启用文臣,造就了一些不同于前朝的新气象。

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在周太祖开拓的基础上,励精图治,进一步鼎新革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周世宗志向宏大,着眼长远,他规划“作三十年皇帝,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他执政仅五年余,政绩非常突出,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国力大为增强。

他继位伊始,取得了高平大捷,而后又迅速收复了南唐江北淮南的十四州六十县广大地区。在统一战争中,周世宗突患重病,班师回朝后,不久病死,后周政局处于危难之中。

赵匡胤代周建宋,得益于周世宗开拓的基业,加之他又采取了稳定政局的一些正确举措,

很快就为他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从公元962年开始,赵匡胤采取所谓“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开始了收复南方失地的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争直至赵匡胤病死两年以后的978年,北宋王朝花费了近16年的漫长岁月才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和北方的部分失地。

可以看到在五代大分裂的局势中,赵匡胤统一天下是多么不易。

北宋王朝取得天下统一,不可与汉唐的大一统同日而语,但其作用又不同凡响,宋朝的统一不仅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华夏长期内乱的局面,而且根除了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朝政通病。

南宋名臣、政治家龚茂良曾评价:“汉、唐之乱或以母后专制,或以权臣擅命,或以诸

侯强大、藩镇跋扈,本朝皆无此等”。

——【·分权制衡·】——

赵匡胤建国后,在治理天下中显现了其出类拔萃的大智慧。

一方面,五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弊政给他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武夫拥兵自重,篡权夺位的政变让他时刻警惕。

因此,赵匡胤即位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都贯穿着一个总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防弊之政”,这是赵匡胤治国的基本理念。

1.集政权于皇权。北宋的政治制度基本承袭了唐制,但赵匡胤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对赵普说:“‘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君臣取得共识后,赵匡胤便推行了一整套施政制度。

首先,设置新的中央政治权力构架。一是在政事堂设置副宰相称为“参知政事”,和宰相合称为“宰执”,共同执掌朝廷政务。

二是设置“枢密院”,由枢密使执掌朝廷军事,但仅负责军队调配,无权统领军队。政事堂和枢密院称“二府”,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三是设置“三司”,三司使负责全国的财政。

四是加强对地方政权的监管。首先削弱节度使统辖领地,收回其管辖的支郡,归属中央;其

次规定地方府、州、军、监官员均为同级,便于相互制衡。

再是设置通判一职,监督地方官员,直接对朝廷负责。史籍载:“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知州府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削弱了。

2.集兵权于皇权。赵匡胤最忌讳的莫过于诸将手中的兵权,最具经典的就是“杯酒释兵

权”的故事。

他以和平的方式和丰厚的物质许诺,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的兵权,从而使“君臣之间,两相无猜疑,上下相安”。

同时,还撤消了禁军统领殿前都副点检的职位设置,新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所谓“三衙”,分掌禁军。

三衙与枢密一个掌领军队,一个负责军队调遣,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赵匡胤在改革军队权力架构的同时,又采取了“强干弱枝”的办法,亲自整顿京师禁军,从中选拔所谓的“兵样”,以此为标准,从各地选调士兵扩充京师禁军,使京师禁军成为全军的“精锐之师”。地方“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宋初,全国禁军约二十万。赵匡胤担心地方发生叛乱,将二十万禁军一分为二,京师屯兵十万,地方屯兵十万,已备朝廷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镇压。“使京师之兵足以治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为防止武将结党专权,赵匡胤又在军队实行“更戍法”,将军队驻地防区一两年换防,统兵将领随期调动,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有效防止了将帅在军队中拉帮结派形成山头,避免了武将拥兵自立割据的危险。

3.集财权于皇权。唐后期及五代时,割据一方的藩镇,在自己的领地横敛暴征,除中饱私囊外,其余留为军费,很少有人上交朝廷。

赵匡胤有鉴于此,“命诸州度支军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每藩镇帅缺,即令文臣权知所在场务。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虽节度、防御、团练、观察诸使及刺史,皆不预签书金谷之籍,于是财力尽归上矣。”

在梳理财赋汇聚的渠道后,朝廷设置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分别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除三司之外,朝廷又建立由皇帝亲自掌控的一套财政机构,即“内库”。

内库收入很高,支出范围甚广,以致于三司在自己范围内收支损盈时,不得不依赖内库来弥补。

可见,内库财力之雄厚。“内库成为皇帝全面控制国家财政的有力机构,成为提高并巩固皇权的物质基础。”[

除朝廷建立的一整套严密的对皇帝直接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外,地方亦不例外,在地方专设转运使一职,负责各路州县的财赋征收,再上缴朝廷。

知州是地方辖区的最高长官,其以下由通判及其属官分领,各司其职,负责民税和专卖收入,转运使则是朝廷与州之间的桥梁。

此外,朝廷不时遣派专使分往各州检查,督促赋税的收缴情况。可见,北宋为强化皇帝对财权的控制,在财政管理及措施方面的严密和规范。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赵匡胤达到了“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

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将政权、军权、财权集于皇帝一身,使皇权臻于极致。

——【·开创文人政治·】——

赵匡胤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

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出于这样的政治理念,从宋初开始,有宋一世文臣得到特别倚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用文臣。赵匡胤认为宰相须用读书人,从宰相以下,朝廷政事堂和枢密院的长官都由文臣担任,其他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由文臣出任。

除朝廷外,地方知州、府的首长被一大批学有专长和精于治道的文臣干才所取代。既使军队的安抚使、马步军都总官、兵马都监等军职官员也要文臣兼任。

《宋史》评说:“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从此,士大夫的地位真正被确立起来了。

2.科举取士。宋之科举与唐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放宽应考举子的范围限制和扩大擢取进士的录取数量。

宋以前,朝廷对参加科举的读书人的门第限制极严,一般都是士族官僚子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出身贫寒或出身低下的读书人都受到限制。

宋初,朝廷规定,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甚至所谓下九流出身的人,皆可投牒自进,允其应举。

太祖下诏:“国家岁开贡都。敷求俊义,四方之士远开届,朕甚愍焉!自令西川、山南、荆湖等举人,往来‘给劵’。”

自是,北宋朝廷对边远地区家境贫寒的应试举人发给一定的食宿补贴。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北宋又确定了复试和殿试制度,宋太祖亲临主持殿试。

他对臣下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所以,从宋初始,一些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才有机会进入朝廷和地方做官任职,简拔进士的数量也逐步增加。

3.崇尚读书。赵匡胤虽系武人出身,但他自幼酷爱读书,对有才干的读书人尤为欣赏和钟爱。

史籍记载宋太祖:“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周世宗曾考问他:“卿方为朕作将帅,辟封疆,当务坚甲利兵,何用书为?”他回答:“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赝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赵匡胤即位后,对近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除要求武将加强读书外,他还督促颇有智谋的宰相赵普也要抓紧读书学习,充实根底。

在宋太祖的推动下,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读书的风气蔚然形成,为北宋文治的大政进一步夯实了根基。

4.待遇优厚。宋太祖大力开创文人政治的有利氛围,努力提高士人的政治福利待遇。

主要表现是:其一,从朝廷宰相到地方知府,“皆以文臣代之”,甚至掌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官员也由文臣担任。

不仅如此,对地方统军屯驻的禁军也派遣文臣担任经略史、安抚使等军事长官,实行以文制武,对文人政治地位的重视可见一斑。

其二,朝廷不断增加官员的俸禄和提高官员的福利待遇。钱穆先生说:“宋室优待官员的第一见端,即是官俸之逐步增添,以高官厚禄慰文吏。”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官员,每月俸钱达三百千,地方州县官员每月二十千至十二千不等。正俸以外,各级官员还有禄粟、绫绢等补贴,数量相当可观。

其三,北宋为士大夫承诺政治保证,解除文臣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宋太祖为开创有宋一世持续的文治制度,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家训,誓约“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并藏之太庙”。

自宋太祖始,在宋代三百余年各朝皇帝基本都遵循这一规制,朝廷“未尝轻杀一臣下”,当朝及后世也认为:“国朝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所无”。

不仅皆前,宋以后各代也绝无仅有,对封建统治者来讲,宋代统治者的诚信恐怕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上的一大奇迹。

——【·结语·】——

在后周权力更替之际,禁军统领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在陈桥驿被兵变的军士拥立为天子,取得后周天下。

赵匡胤代周建宋是历史的选择,顺应时代和民众渴望统一的要求。他登基后的作为和取得的政绩,证实了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

北宋的建立和赵宋政权的巩固,是对唐末及五代以来混乱局面的拨乱反正,一方面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局面,解除了民众饱受战乱的苦难;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个相对清平和谐的文治天下,开创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正如邓广铭和漆侠先生评价的:“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赵匡胤所作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

0 阅读:6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