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精忠岳飞”,本应是名垂青史的英雄,却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不仅没能在民族战争的疆场上大展身手,实现“直捣黄龙”的夙愿,反而在年富力强之际身陷囹圄,最终含恨遇害。
后来的许多记载,都把秦桧视为杀害岳飞的元凶。
那么,岳飞为何遇害?
——【·武将猜忌·】——
宋代开国以来对武将的提防,已经内化为赵宋皇帝的遗传病,世代相传。
宋之前的五代,不过短短53年,却有“六姓十三君”,军事政变接连不断地上演。
及至太祖赵匡胤开国,所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传奇,也不过是武将政变夺权的再一次重现。
既有前车之鉴,宋朝历代皇帝对有威望的将领的猜忌与有意压制极其常见。
此外,在两宋之交、版图震荡之际,高宗赵构一方面必须依仗军事将领为其赢得生存空间;而另一方面,却一直对武将“不尊朝廷”心怀疑惧,深恐养成“尾大不掉”之势。
特别是“苗刘之变”,给高宗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在这种情势下,赵构特别忌讳武将的难以控驭,特别忌讳武将的结纳民心。
他曾对张俊说起郭子仪的故事,勉励告诫他“若知尊朝如子仪,则非特身飨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权之存,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
而岳飞恰恰是一个“质直、坚定、强项”的人物,或者往严重点说,有些桀骜不驯,甚至有赌气使性的时候。
岳飞桀骜不驯的性格,早在建炎初年就曾表现出来。
当时,岳飞因与上级意见不合,不顾军纪,带领部属分裂出去,擅自行动。如果说,这次违背上级命令,岳飞年方25岁,年轻气盛,是为抗金的急迫心情所激,尚且情有可原。
而在十年之后的绍兴七年,岳飞已经官拜太尉,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是南宋极重要的大将。
这一年,高宗起初答应岳飞要将大将刘光世的部队并入其麾下,后来却出尔反尔,让岳飞壮大队伍、措置北伐的计划遭挫。
倔强的岳飞,竟向高宗上了乞罢帅职的奏疏,且不等答复,就怒上庐山给过世多时的亡母守丧去了。
高宗派岳飞的部将上山请岳飞回来,岳飞拒不接受诏命,僵持了六天,最后部下无可奈何地质问他:“相公欲反耶?且相公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托,付以兵柄,相公谓可与朝廷相抗乎?”
毫无疑问,岳飞赌气使性,连部下都认为是欲“与朝廷相抗”,那么,比岳飞还小四岁的高宗岂能不怒火中烧?但高宗竟然容忍了,当面说了些“朕实不怒卿”的话宽慰岳飞。
——【·皇位不保·】——
岳飞直捣黄龙,迎归徽宗、钦宗的雄心,在政治上既正确,又不正确。
正确的是,这样的口号在当时确曾响彻朝野,起到了号召鼓舞民众对金斗争的作用;不正确的是,在高宗的内心,是绝不愿徽钦二帝在有生之年平安回到宋廷的。
一旦父兄归来,其帝位便岌岌可危。
早在高宗于商丘即位之初,就有太学生上书反对,他们认为高宗不该即位,待到钦宗有朝一日南返,如何处置?由于说到高宗痛处,惨遭杀害。
岳飞根本没见过徽钦二帝,他念念不忘地“迎归二圣”,也不可能是不忠于高宗的体现。
但是,岳飞念兹在兹,矢志不渝地坚持抗金复国,反对退让苟合的夙愿,是与高宗那个偏安一隅的总体愿景相左的。
少年天子赵构,首先要考虑的,是稳定有限领土内的统治秩序,考虑江山社稷不致易姓。说到底,岳飞与高宗的矛盾,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而当金人伸出和平的橄榄枝,矢志抗金,恢复故土,反对苟合的岳飞,就不能不被赵构等一班人所厌恶,所嫉恨,所抛弃。
正是这种大政方针的相左,令高宗与秦桧施展手段,剥夺了三大将的兵权。
——【·过于热心·】——
岳飞本人政治上幼稚,不知忌讳,对权力交接说三道四。
绍兴七年秋冬之间,岳飞得到情报说金人想要扶植钦宗之子在开封做傀儡皇帝,以给南宋制造分裂。
岳飞于是在面见赵构时,建议尽快立赵构的养子之一赵昚为太子,以阻敌人之计。
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岳飞明确支持立赵昚为太子,将来入继大统,说是建言,其实已经是倾向坚定的政治表态,对于手握重兵的大将来说,愈发会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猜忌:岳飞积极主动地支持立赵昚为太子,是不是已经结成了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利益小集团?
果真如此,那将来会不会急于抢班夺权?会不会以拥立新君为借口,再次逼迫高宗退位,苗刘之变会不会重新上演?
就算是戆直的岳飞完全出于忠心吧,如果将来赵昚果真做了皇帝,现在这种支持算不算是一种献媚和“要君”的资本?
如果将来继位者与岳飞支持者不符,新君与旧臣之间势必难以相处,而君臣相疑,定非国家之福。所以,在赵构看来,显然是“越职”了。
宋代历史上,聪明的臣子在谁应当继位这类问题上,心中不是没有想法,但在关于权力交接的议论上,向来讳莫如深。
——【·政治交易·】——
在元修的《宋史》上就清清楚楚地写着,金人提出了“必杀飞,而后和可成”的要求,而此一要求,竟被赵构秦桧这一班昏庸的君臣所接受。
在双方信使频繁往来,忙于议和之际,即将岳飞投入狱,而待和议达成之后,和平似乎已经降临,于是他们匆忙履行之前的承诺,将壮志难酬的英雄杀害了。
应当指出,舍弃臣子性命,罔顾国体尊严,奴颜婢膝求和,在两宋的历史上,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北宋末年,原辽朝的官员张觉先是在金灭辽的过程中降金,后来又叛金降宋,宋人只看到眼前的有利可图,欣然“纳之”。
而后来在金人的要挟下,又不得以砍掉张觉的脑袋奉上,使得郭药师等辽朝降将心灰意冷,二心渐萌。
南宋中叶,开禧北伐失败后,和平谈判中宋廷迫于金人的要求,又决定将早已在宫廷政变中遇害的韩侂胄枭首,将人头装在盒子里送给金国。
时人作诗写到“未闻函首可安边”,对这一屈辱的行为予以辛辣讽刺。为了换取和平,宋廷的一班君臣是什么龌龊事都干得出来的。
当然,岳飞因为念念不忘抗金大业,反对和议,也曾得罪秦桧,被秦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也是秦桧积极谋害岳飞的重要原因。
官修《宋史》即载:“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但这只能是非决定因素,对位高权重的岳飞的生杀予夺,不是秦桧所能决定的。